當代焦慮的莫比烏斯帶
瑞秋.羅斯的視覺藝術之旅
論及當代主體性的後結構,蘇.艾倫.凱斯(Sue-Ellen Case)以「動態對偶」(dynamic duo)來說明主體的連續性。她更以「踢–婆美學」(butch-femme aesthetics)當中的「連結」來取代拉岡(Jacques Lacan)橫行人文研究界多年的「斜槓」。凱斯的概念主要聚焦主體之間的連續性動態,一種相互感染、位址互換、立場交替、共振共動的連結性生態,以挑戰拉岡在過去所強調之主體分裂的區別性狀態。
除了蘇.艾倫.凱斯,張小虹近年也以「縐摺」為核心論述,不斷分解當代社會文化發展中的跨域連續體部署。她的「縐摺」概念,同樣突顯傳統分類學的不足與不適用,指出當代社會已然進入連續體狀態:個人、群體、物體、事件與抽象概念之間持續如莫比烏斯帶(Möbiusband)般相連變異。莫比烏斯帶作為一種重要的拓樸學結構,是一種只有一個面和一條邊界的曲面,由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莫比烏斯(August Ferdinand Möbius)和約翰.李斯丁(Johann Benedict Listing)在1858年所發現。莫比烏斯帶不僅是數學與天文物理界的重要發現,更在之後影響無數藝術與文學創作。來自美國的新世代藝術家瑞秋.羅斯(Rachel Rose)就是其中一人。
瑞秋的創作以其豐富多彩、戲劇效果強烈、撼動人心的影像裝置為主力。作品多以相互交融流動的影像與聲響為核心再現,並連結至其他較為具體的環境意象,由此指涉各種廣博的社會議題,包括低溫學、美國獨立戰爭、現代主義建築、宇治探索等,可見其涉獵之廣,科學、歷史、藝術與哲學無所不包。在如此穩健且逐日攀升的藝術事業中,瑞秋的創作關懷不斷往外擴展,持續深化她長期關注的宏大議題。她從身體感知出發,以帶有些許現象學色彩的角度探索著人與他者、群眾、世界乃至於宇宙之間的互動關係。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她尤重當代世界集體懷揣的龐大焦慮感,以及此焦慮感所連結的經濟衰退、政府失能、種族衝突、性別歧視等難解的共同創傷。正是如此共有的焦慮性,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主體生成的依賴性,即每一個人都是憑藉他者而得以形構自我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