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之夢的城堡
義大利設計教父亞歷山德羅.門迪尼的異想世界
義大利設計師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在1976年提出了〈普魯斯特扶手椅〉的最初想法:「我想設計某種並非從『設計』角度出發的物件,而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例如文學。」他與家具生產商卡希納(Cassina)共同設計了一種家具織物,織物的靈感來自作家普魯斯特的著作,門迪尼為此專程前往作家昔日的居住之地,試圖探索隱藏於普魯斯特文字當中的「視覺與物質世界」,並決定以「普魯斯特會坐在怎樣的椅子上寫作?」為出發點,他購買了一張18世紀巴洛克風格扶手椅的複製品,並用擷取自席涅克(Paul Signac)繪畫中的彩色圓點圖案完全覆蓋了它。
作為後現代主義設計最為著名的代表之一,〈普魯斯特扶手椅〉推翻了藝術審美的高低層次結構,它以「現成物的再造」而成為饒富詩意的經典設計,但仍不乏挑釁意味地顛覆了設計界的觀點。就這方面而言,〈普魯斯特扶手椅〉足可媲美杜象(Marcel Duchamp)在〈蒙娜麗莎〉(Mona Lisa)複製品上塗繪鬍子的手勢。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1978年作品〈普魯斯特扶手椅〉 Alessandro Mendini, Poltrona di Proust, 1978, collectie Groninger Museum. Photo: Marten de Leeuw
格羅寧根博物館舉辦的「門迪尼的世界」(Mondo Mendini)展覽,展示了門迪尼豐富多元的作品,舉凡家具、花瓶、繪畫、建築模型、珠寶與大型雕塑等物件。門迪尼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受到其他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影響,一如藝術史上屢見不鮮的師承與同儕效應,因此他特意挑選了數十位與他具有親密合作關係的設計師與藝術家作品,同台展出。門迪尼認為藝術和設計中的一切都已由前人創造,因此設計師只能嘗試既存形式的全新組合,這樣劃時代的見解,使他成為1980年代「後現代設計」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另一個在當時堪稱挑釁意味十足的觀點,是拒絕對於自發性藝術與應用藝術做出明確區分。他不接受繪畫、建築與設計之間的高低層級劃分,日常生活的起居空間每天都為他帶來博物館展廳般令人振奮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