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物科技藝術的美學實踐與文化想像
從「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線上計畫」談起
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üdinger)在其名著《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中拋出一個看似簡單,卻值得仔細琢磨的提問之後,關於「生命是什麼」似乎有著許多令人震驚的答案。隨著生物科技、虛擬科技與人工智能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物性的原始面容愈來愈形同於好萊塢電影中各種人機複合體之樣貌。漢娜.蘭德克(Hannah Landecker)在其論著《培養生命:細胞如何成為科技》(Culturing Life: How Cells Become Technologies)中更直言:「生物科技改變了何謂生物的樣貌。」而究竟「何謂生物」,又如何區隔生命/非生命、自然/非自然、商品/非商品間的差異性,更已成為當代生命政治中的重要論辯議題。
線上即時串流表演:林沛瑩×C-LAB─〈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
(攝影:林軒朗;圖版提供: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倘若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種行動力、自我複製、意識的功能,那麼機器人也是一種生命,而組織培養卻不是;倘若生命是一種靈性(猶如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或神性的連結,那麼機器人與組織都無法堪稱生命。但是所有這些關於生命的定義卻都不是本體論式的,而是倫理學式的界定。機器人之所以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它欠缺什麼,新科技與當代科技美學不僅是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生物體與工具、人與非人之間的劃分,同時也是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倘若生物體可以是一種工具,那麼工具也許也可能是一種生命。如今,在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幻小說後的兩百年、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到人類基因計畫與桃莉羊數十年後的今天,許多藝術家開始轉向生物科技、生態工程,以及各種挑戰何謂生命的最根本概念;以致,一種以非傳統單一「生物」(bio-)、「生態」(eco-)或「科技」(techno-)為字首,而是混雜了上述各種概念的新美學正在產生。
線上即時串流表演:林沛瑩×C-LAB─〈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
(攝影:林軒朗;圖版提供: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原訂今年6月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的「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生物科技藝術展,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而被迫延期(目前預計延至2021年3月舉辦)。然而,鑑於當前生物科技創新與科技藝術實踐有其顯著重要性,並因應當下疫情爆發、全球緊急狀態的隔離情境,特別規畫「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線上計畫」,以做為實體展覽的延伸版本,同樣試圖透過多元面向描繪生態體系之間相互的「混種」(Hybridity)、生物基因實驗中的「轉殖」(Transgenetics),以及數位科技應用的「創生」(Innovation)三個主要面向,如何跨界相互共生(mutualistic symbiosis)。再者,此線上計畫亦透過虛擬連線國內外學界與民間相關生物藝術實驗室的方式,了解當前台灣文化實驗中的生物藝術實驗現況。此外,因應疫情的因素,線上計畫特別規畫系列論壇,探討病毒做為創作的啟發,以及人類可以如何透過藝術與設計做為手段與病毒長遠相處下去。此外,人類社會中因疫情所引起的恐慌、假新聞、網路社群亂象乃至國家監控,我們又能如何討論、批判這樣的現象?依此,線上計畫以線上即時串流表演、線上專題活動、虛實整合的工作坊等三個面向,加深觀眾在此特殊的緊急狀態時期,對於多元生物的生命行為、生物科技、創新科技的應用與試驗等了解,並為後續「虛擬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生物藝術實體展覽暖身。
虛實整合的工作坊:「劉以誠×曹存慧─釀紫以待工作坊」現場一景
首先,本線上計畫依舊以林沛瑩的〈病毒之愛〉晚餐表演為系列活動揭開序幕。因林沛瑩旅居荷蘭,在全球隔離無法歸國之際,策展團隊與藝術家透過腦力激盪,想像出一個「隔離版」的樣態,結合遠距即時通訊軟體與即時外送服務,將「物理缺席的狀態」轉化為「虛擬在場的景觀」,充分展現出全球數位文化中的當代性。林沛瑩更透過「(總是)與病毒共存(一如往常)的當下」的線上論壇,分享人與病毒共存的議題,強調我們經常忘卻了病毒與人類在生物性上的親密關係。此外,身處紐約隔離狀態之下的保羅.凡諾斯(Paul Vanouse)也透過線上講座的方式,與台灣的藝文愛好者分享其生物科技藝術的創作意念與實驗精神。從這兩場線上論壇的內涵中可知,生物科技藝術家如何運用各種微生物、菌類、甚至昆蟲與植物,使其在作品裡出生、生活、死去,觀者也引領到以生態系以及做為一種藝術品的觀點去思考這些元素。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們如何透過創作實踐重新思索生物環境與範疇界定的美學實踐議題。
同樣在生物實驗性的創作中,劉以誠與曹存慧共同主持的「釀紫以待工作坊」則展示了以特定條件下呈現螢光紫色的基因改造酵母菌、代表女同性戀的紫羅蘭與男同性戀的薰衣草,代表酷兒族群的紫色,透過仿女兒紅與狀元紅的釀造方式,為酷兒家庭幼童釀造螢光紫色的花雕酒「酷兒紫」供其未來出櫃時飲用。而x.zip的「《煉人》實驗室表演」則進一步再現人類對於生命體的好奇與慾望,想像在充滿科學幻想的實驗中,交合成一場靈魂與人體的聲響劇場表演。
不言而喻,生物科技已然改變了「何謂生物」的定義。身體改造往往是改變身體原本形態及功能,並時常反映出當下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現象;然而隨著生物醫學科技的發展,傳統醫學領域以及身體改造文化亦隨之產生變化。以致,此線上系列活動更突顯出當代相當重要的命題,意即:「生命的人造性」。(全文閱讀544期藝術家雜誌)
【九月專輯│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