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流變:從「美人畫」到「名所繪」
東京都美術館「The UKIYO-E 2020──日本三大浮世繪館藏匯集」特展
撰文.圖版提供│劉育仁(《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9月號156期)
葛飾北齋 冨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大判錦繪 約1830-1833 平木浮世繪財團藏
此次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The UKIYO-E 2020──日本三大浮世繪館藏匯集」特展,集結了日本國內三間以浮世繪為重點館藏的機構,分別為太田記念美術館、日本浮世繪博物館與平木浮世繪財團,展出約450件的浮世繪作品,論質與量,皆屬難得,提供了觀者一個認識浮世繪的絕佳機會。
江戶時代的繪畫有諸多流派,其中相較於官方藝術的官畫派,在民間富商與工匠、繪師等町眾的發展下,逐漸衍生出的「町人美術」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官畫派的類型,町人美術帶有一種大眾化、世俗化的民間藝術特質,反映出享樂的價值觀與處世態度。
在町人美術中,「浮世繪」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浮世」一詞出自於佛家語中的「憂世」,其發音皆為「UKIYO」,即俗世之意,最初含有飄浮不定、厄運不斷的憂苦人生等意涵。而在慶長19至20年間(1614-1615)的大坂之陣過後,豐臣氏為德川家康所滅,德川幕府統治的確立,宣告社會發展由過去戰國時代的兵戎紛亂,逐漸轉為平穩安定。隨後迎來的太平盛世,使得當時的日本社會逐漸興起了重視及時行樂的價值觀;這種強調活在當下、注重「現世」的處世態度,逐漸取代過去充滿著消極與人生無常色彩的「憂世」概念,轉為強調當下生活的現世百態與重視享樂的人生觀,即為後來的「浮世」。而以前述的世間百態為描繪主題的繪畫作品,即為浮世繪(UKIY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