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力量
第十一屆柏林雙年展「裂縫從內開始」
2019年9月,我在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的一場論壇初遇本屆柏林雙年展的其中一位策展人阿古斯丁.佩雷斯.盧比奧(Agustín Pérez Rubio),他當時正以與談人的身分參與題為「向前行:博物館要什麼?他們需要什麼?」的綜合討論,在場內一片熱絡地勾勒「未來全球博物館」的想像與功能之際,盧比奧語帶激動地回應著藝術展覽直至今日仍處陽盛陰衰的結構事實。那段發言內容約略是:「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需要討論一場展覽的參展藝術家應該具備性別平等的結構這件事,我過去策的展覽一直都這樣在實踐、未來也會繼續這麼做,這是一個不需要思考、本來就應該自然發生的展覽樣貌。」或許稱不上當頭棒喝,但他那堅定的語調,的確在論壇現場投出一記完美直球。
第11屆柏林雙年展策展團隊合影。
左起蕾納塔.塞薇托、阿古斯丁.佩雷斯.盧比奧、瑪莉亞.蓓琉絲、麗賽特.菈格娜多。
(Photo: F. Anthea Schaap;圖版提供:11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女聲、抵抗,與全球南方
盧比奧這般視性別平等為展覽基礎建設的策展姿態,理所當然也反映在本屆的柏林雙年展。他和瑪莉亞.蓓琉絲(María Berríos)、蕾納塔.塞薇托(Renata Cervetto)、麗賽特.菈格娜多(Lisette Lagnado)組成的策展團隊,開宗明義將自身定位為一組「女性認同」的團隊。她們致力推翻以暴力對付女性與LGBTQI群體的「男子氣概」(machismo);向「脆弱」(vulnerability)致敬;實踐為社會既存的不對等結構進行治療、護理與抵抗的「團結」(solidarity)。換言之,名為「裂縫從內開始」的第十一屆柏林雙年展,正擁護與看護著以藝術揭開現實創疤的每一道手勢(gesture)。
「經驗一:世界的骨幹」展場一景
(Photo: Mathias Völzke;圖版提供:11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在將弱勢轉為聲勢的策略之外,「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可謂本屆雙年展在地緣政治上的敘事起點,同時也是四位策展人與拉丁美洲共同經驗鏈結:出生於智利的蓓琉絲長年關注拉丁美洲的藝術與政治情勢,以及智利的實驗性建築與集體經驗;菈格娜多於巴西任教、研究社會學家與建築師在公共空間的合作,並曾策畫第廿七屆聖保羅雙年展;出身於阿根廷的塞薇托,專注在聖保羅雙年展的教育計畫與參與布宜諾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藝術博物館(MALBA)的教育工作;而盧比奧則曾任MALBA藝術總監與策畫第五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智利館──這些來自南方的策展與研究經驗,促成了本屆柏林雙年展的「南向」論調。另一方面,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當前之際,雖然延宕三個月但仍順利開展的柏林雙年展,意外成為全球南方在歐洲的現實對照:「在我們撰稿之際,許多參展作品的創作者都仍在南方,繼續生活在封鎖的地方,在一個專業的醫療服務是一種奢侈且只保障特權人士的地方。」這段令人難以忽視的文句,就落在「裂縫從內開始」策展論述的第一個段落。
「經驗二:維吉妮雅.戴.梅德羅斯和女權保健研究小組」展場一景
(Photo: Mathias Völzke;圖版提供:11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聚集在地關係─ExRotaprint的一年駐地計畫
不同於歷屆柏林雙年展為期三個月的展出模式,本次的策展團隊在2019年便已開始進行展覽活動。她們以柏林威丁區的ExRotaprint做為進駐據點,規畫出為期一年三個月的四個展覽篇章:從去年9月陸續執行的三場「經驗」(experience),與今年9月開展,名為「裂縫從內開始」的「結語」(epilogue)。
「經驗三:觸動文獻─辛圖詹.瓦拉薩拉賈和奧西亞斯.亞諾夫」展場一景
(Photo: Mathias Völzke;圖版提供:11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這種「過程型」(process-based)的策展途徑,旨在脫離過客式的雙年展文化,以走入、進駐社區空間的實際行動,開啟在地的真實連結。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柏林房價飆漲之際,位於城市邊緣、典型的外來移民社區威丁區也被捲入這場炒房盛典,而ExRotaprint無疑是一個特殊的抵抗案例。自2006年開始,此空間僅供在地手工業者、非營利組織和藝術工作者等團體進駐,是柏林少數成功對抗仕紳化的空間案例,而誓言擁戴弱勢的第十一屆柏林雙年展的進駐也正跟此建築的抵抗歷史不謀而合。
第11屆柏林雙年展重新出版的卡瓦略作《經驗No.2:在聖體遊行的表演─一個可能的 理論和一個實驗》內頁
(圖版提供:11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
經驗之後,從卡瓦略的藝術行動出發
回看在ExRotaprint發生的三場「經驗」,就像是一份策展團隊向公眾開放討論的筆記。而其中看似包山包海的藝術與社會論題,無論在空間、身體、公眾關係與藝術行動的面向上,都伴隨著一位跨時代的盟友──來自巴西的弗拉維奧.德. 卡瓦略(Flávio de Carvalho)和他反叛的藝術實踐。
卡瓦略的創作身影基本上反映在每一場「經驗」之中:他為舊世界寫下的反民族誌是「經驗一:世界的骨幹」的主要參照;他在1931年戴帽穿越基督聖體遊行人群,激怒宗教人士同時炫耀不敬的大眾心理實驗《經驗No.2:在聖體遊行的表演─一個可能的理論和一個實驗》(Experiência no. 2, realisada sobre uma procissão de Corpus Christi)是街頭身體的標的案例;而他在1956年,身穿自己設計的──為使熱帶地區居民從殖民的歐洲服飾中解脫的──「透氣短裙套裝」,走上聖保羅街頭親自展示的身影,更是本屆雙年展最貼切且不合時宜的「新造型」(New Look)。
卡瓦略在聖保羅街頭展示「新造型」,攝於1956年。
(圖版來源:Fundo Flávio de Carvalho/CEDAE-UNICAMP, Campinas)©The Heirs of Flávio de Carvalho
這些發生於上個世紀,來自巴西的特殊「經驗」與「實驗」,成為本次策展團隊破壞、抵抗與質疑西方中心主義的道德秩序的起點。而做為「結語」的「裂縫從內開始」,也就在此脈絡下以四個主題開展:「反教堂」、「異議者的櫥窗」、「反置的博物館」以及「活文獻」。(全文閱讀545期藝術家雜誌)
【十月專輯│2020秋季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