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的建構與分身的化現
美國當代藝術的幻設與真實
撰文│林純雅.圖版提供│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10月號157期)
喬迪.庫納作品〈溝〉Jody Kuehner, DITCH, Fabric, polyfill, wood, cardboard, installation, and performance, Dimensions variable,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On view at the Momentary
2011年11月11日,位居「彭博億萬富翁名錄」(Bloomberg Billionaire Index)的愛麗絲.沃頓(Alice Walton),定調「以視覺藝術陳述美國歷史」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正式揭幕。在她的理想中,個人收藏之豐,必得具體化為一座以美國藝術為主的博物館,一如水晶橋博物館的官方網站所述,它的使命是「在藝術力量與自然美景的環境下,展現美國精神。」而愛麗絲.沃頓那觀照美國藝術史各重要時期的收藏,構成了藝術史學者約翰.威馬丁(John Wilmerding)譽為「在美國美術館中位居前六名,甚至更高」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館藏。
2014年,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策劃了「藝術實況:探索當下美國藝術」(State of the Art: Discovering American Art Now)展覽,旨在探討藝術創造力如何深入當時美國境內各地的社群,當時創造了17萬5000名觀眾的參觀紀錄,同時舉辦了藝術家、學者專家與意見領袖的峰會、講座,展覽隨後巡迴美國五座城市並拍攝了相關的紀錄片,立體化了藝術與人們日常生活、社群之間緊密交融共振的影響力。
在沃頓家族基金會(Walton Family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由奧利維亞.沃頓(Olivia Walton)擔任創始主席的「瞬間」(The Momentary)當代藝術分館,刻意選在2020年2月22日如此特別的日子揭幕並對公眾開放,它不僅是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的衛星館,更是一處集結視覺、表演、烹飪藝術與音樂節等各種體驗的多元文化全新當代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