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在藝術節中搭建文化的語言
墨爾本YIRRAMBOI藝術節的原民韌性
近年來,澳洲政府與在原住民族政策上有一個趨勢,除了在補助與機會上保障原住民名額外,也逐漸讓有相關文化背景與成長經驗的原住民規畫、決策原民事務。這樣的方向讓原住民族事務可以在完整的脈絡下被梳理。從澳大利亞原住民族與托雷斯海峽島民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Studies, AIATSIS)的「文化遺產歸還計畫」,到2020年前半年的第廿二屆雪梨雙年展「NIRIN」(參閱《藝術家》539、540、541期),都可以明顯看到將原民事務回歸原民族群自決的趨勢。
YIRRAMBOI藝術節2021年的活動將於5月上線。圖為YIRRAMBOI藝術節2019年的開幕表演。
(Photo: Tiffany Garvie;圖版提供:YIRRAMBOI Festival)
而根基在墨爾本的「YIRRAMBOI藝術節」在這之間扮演一個相當活絡、積極的角色。自2017年初辦後,YIRRAMBOI藝術節很快地成為澳洲當前規模最大、也最為重要的原住民族藝術節。秉持著事務回歸的精神,YIRRAMBOI藝術節的團隊成員全部都是有原民文化背景的藝術人,透過經營YIRRAMBOI藝術節一方面深耕自己的文化,一方面將原住民族文化放在主流的平台上與不同的族群對話。其實,從藝術節的角度推動原住民族事務,是個相當「墨爾本」的做法。墨爾本可以說是澳洲的「節慶之城」(City of Festival),從歷史悠久的墨爾本藝穗節(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到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Film Festival, MIFF),再到最受歡迎的墨爾本國際喜劇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Comedy Festival)等,因此亦不難想像墨爾本人對藝術節的參與度之高,其中帶來的交流與對話也是最積極有效的。每隔兩年,YIRRAMBOI藝術節會在5月展開活動,展演類型橫跨音樂、舞蹈、戲劇、展覽、系列講座和專題討論會,遍及墨爾本市中心以及市郊。
2018 Pulima藝術節與YIRRAMBOI藝術節合作,期間策畫台灣與澳洲原住民歌手以莉.高露及艾麗絲.史凱(Alice Skye)共同演出。(圖版提供:Pulima藝術節)
台灣藝術圈在不久前,才與YIRRAMBOI藝術節有過一次深刻的交會。2018年,台灣的Pulima藝術節與YIRRAMBOI藝術節合作,發起一次跨國際的原民藝術交流。在當代社會,各國原住民族或多或少都面對類似的議題與挑戰:母文化的傳承延續、傳統領域、文化平權……。兩地的藝術節交流除了提供創作者一個共鳴的場域,也讓藝術成為表達、討論公共議題的容器。此外,2018年Pulima藝術節與YIRRAMBOI藝術節串聯活動還有一個頗具亮點的企畫,就是將LGBTQ、跨性別與性少數的元素涵蓋到藝術節的項目中,讓這個少數中的少數,可以用他們的觀點表達,提供了另類的原民藝術視野,相當新鮮有趣。
YIRRAMBOI藝術節藝術總監凱洛琳.馬汀(Photo: Steven Rhall;圖版提供:YIRRAMBOI Festival)
YIRRAMBOI藝術節的藝術總監目前是由凱洛琳.馬汀(Caroline Martin)擔任。凱洛琳.馬汀不只在公部門,在文創業界也有相當的經驗與知名度。她於2015年成立一間諮詢性質的文創企業Yalukit Marnang,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族的故事文化。Yalukit Marnang與ILBIJERRI劇團合作的企畫「Bagurrk」(在Boonwurrung語中意指「女性」)在不久前得到維多利亞州政府的重點補助,預計在2021年年底上線。凱洛琳.馬汀在澳洲廣播電台(ABC Radio)的廣播節目「在翻譯中尋獲」(Found in Translation)討論了她的母語Boonwurrung的思維與意涵,以及傳統形式的原民藝術如何在當代文化的框架中被展演。在這個原民事務回歸的文化工程中,有一個重點項目就是:重新建立語言。「YIRRAMBOI」在Boonwurrung和Woiwurrung原住民的族語中,意指「明天」,這個詞彙中富含了未來、前景的思維。在YIRRAMBOI藝術節規畫下的活動、藝術家,都盡量以自己的原住民母語現身,因為語言不只是表面上的詞彙,更涵蓋語言背後的組織架構與思維邏輯,而這與第二個任務:定義藝術,密不可分。(全文閱讀547期藝術家雜誌)
【十二月專輯│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