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所有人的美麗夜晚
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三年展
除了分類之外什麼都好。讓我們就這麼在凌亂圖騰與符號的灌木叢裡盲目遊走,什麼都好,除了分類之外。──羅曼.米凱羅夫(Roman Mikhailov),2017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在《激進美術館學:當 代美術館的當代性》勾勒出一種「星叢」(constellation)式的美術館想像,她認為借用班雅明提出的方案,以若干新方式讓所有事件毫不分類地混置一處,或許即意味著「以政治化方式重新書寫歷史」,且能將美術館「重新想像為積極的、以創造性提問與異議(而非民族驕傲或霸權)之名發聲的歷史能動者」,繼而為美術館提供一種可稱為「當代性」的方法或實踐。當全球美術館加倍被財政困窘淹沒、被新自由主義價值勒住頸脖,畢莎普寫在2015年的分析似乎更加成了令人擔憂的警告,如今我們則更難以確知她所預示的那「沒有名字的未來」是否還可能發生。
李歐尼德.卡爾拉莫夫(Leonid Kharlamov) 黑色方尖碑 2020 裝置
於2020年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the artist(Photo: Ivan Erofeev, Yuri Palmin)©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然而仍有美術館持續進行著這樣的實驗與嘗試。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三年展(以下簡稱「車庫三年展」)在因疫情延期的本屆提出一種近乎激進的當代方案,創造出一種混雜的共通體,以「給所有人的美麗夜晚」為題,借用文前所引俄國數學家羅曼.米凱羅夫寫於2017年這本不使用符號、也缺乏固定情節的著作,邀請參與者共同創作,讓展覽成為開放的集合文本。
展覽概念的靈感來自英國社會學家約翰.洛(John Law)2004年的著作《方法之後:社會科學研究的混亂》。在這本書中,約翰.洛指出社會科學在多元文化與多極化的世界面臨了一種危機:僵硬的分類與社會模型早已無法用以分析當前社會,斷裂的方法反倒能讓不同社會階層齊聚一堂。
亞歷山大.摩洛佐夫(Alexander Morozov) 格外緩慢的空氣 2020 裝置
於2020年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the artist(Photo: Ivan Erofeev, Yuri Palmin)©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兩位策展人瓦倫汀.迪亞克諾夫(Valentin Diaconov)與安娜塔西亞.米提烏西納(Anatasia Mityushina)刻意迴避過往以「專業」為本的策展方法,將挑選參展藝術家的權力交付給2017年車庫三年展的參與者。推薦者須提出推薦理由,以及他們與推薦藝術家之間的關係。推薦的理由很可能僅僅是愛,展出的主軸也不再是作品或者藝術家,而是推薦者與藝術家的關係,也因此展覽以「友誼谷」、「鑑賞家角」、「導師島」或「愛的專區」等關係劃分區域,共構出展場中以白色發泡板雕刻成的陸塊。這樣的劃分方式破壞了一般展覽的分類階序或主題分區,代之以對於關係及連結的探索。本屆展覽延續著車庫三年展對俄羅斯當代藝術的關注,作品多聚焦在本地的歷史、政治、社群、環境等議題,在雙年展、三年展普遍被用以輸入/折兌西方理論與大展想像的此刻,車庫三年展雖仍僅初具規模,但仍可期待它持續生長出當代藝術原生性的潛能。
尤里.瓦希利夫(Yuri Vasiliev) 北丘到南村 2020 錄像裝置 14’44”
於2020年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the artist(Photo: Ivan Erofeev, Yuri Palmin)©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迪亞克諾夫認為隱伏在展覽論述之中的「崩壞與愛」即呼應著「關係」在俄國藝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無論是師生、朋友、親戚、藏家或者戀人,提名者與藝術家們都在美術館裡共享這美麗的夜晚,以展覽為平面並以人際關係為引線,或實或虛地勾勒出俄羅斯當代藝術的基本景況:在這裡他們共同享有的資源與視域、所共同關心的課題,形構出鬆散卻又不失關聯的星圖。同時,藉著對關係的關注以及對於機構階序的解構,「給所有人的美麗夜晚」讓美術館重新成為「給所有人」(即便是打上引號的「所有人」)的空間,更後設,又或說更坦然地看待藝術機制中長久被貌似公允的制度所掩蓋的人際網絡:裙帶關係很可能是為人詬病的「崩壞」,也可能是為冰冷當代藝術賦予溫熱心跳,或許聽來更加陳腐的「愛」。
推薦者之一帕佛.佩伯斯坦(Pavel Pepperstein)在他的推薦理由說到,他擁護著包含腐敗機制在內一切的「壞」,其中也存在輕忽、破壞,這類在防貪防呆、精密計算的重重制度關卡裡被摒除之物。對應著多數藝術機構日益被種種預算計畫、成果報告縛住手腳的困境,本次車庫三年展揀選參展藝術家的機制,即是基於以下理由:策展人在俄羅斯當代藝術生機蓬勃的環境中,對於「專家」概念抱持懷疑,並且認為在多樣的文化與社會裡,藝術不應只有單一的衡量標準。此外,過去一個世紀俄羅斯經歷了許多戰爭,以及迫使其邁向現代化的重大歷史事件,人際網絡在這樣的背景下,於俄羅斯當代藝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仰賴著人際網絡通常也意味著細瑣的機制腐壞,策展人卻認為回歸人情可使藝術躲開官僚制度以及經濟與社會壓力的干擾,免於走向僵化。(全文閱讀547期藝術家雜誌)
【十二月專輯│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