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共合體?當文化機構成為「國家名片」
論柏林洪堡論壇即將開啟的新博物館之旅
在討論柏林洪堡論壇 (Humboldt Forum)與德國殖民歷史帶來的相關爭議之前,我想先提起一場去年夏天在柏林貝塔寧藝術村(Kunstlerhaus Bethanien)發生的展覽爭議。那是一檔名為「銀河交通規則:太空即是地方」、策展文論結合1970年代「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的科幻烏托邦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殖民野心的藝術展覽。其中,「太空即是地方」取名自非裔美國音樂家桑.拉(Sun Ra)的科幻電影:一部被視為對當時美國黑豹自衛黨(Black Panther Party for Self-Defense,又稱「黑豹黨」)以武裝對抗種族不平等待遇的革命式社會策略的藝術回應、描述黑人族群即將移民太空的非洲未來主義電影。可想而知,當策展人克里斯托夫.坦納特(Christoph Tannert,同時也是貝塔寧藝術村藝術總監)突發奇想地以「太空」之名將未來潛在的(白人)殖民者和已然被迫離散的(黑人)被殖民者的兩種烏托邦硬行結合,已讓許多藝評人士箭在弦上。然而令人錯愕的是,這場深受非洲未來主義「啟發」、發生在柏林國際藝術駐村單位的主題展覽,共計展出十八位白人男性、三位白人女性,加上一位亞洲人的藝術創作──就是沒有一位黑人。如此這般對於非洲未來主義的特殊詮釋方式,在展覽開幕後招致陣陣批評聲浪。而在匿名者藝術行動團體「Soup du Jour」的強烈抨擊和輿論壓力之下,坦納特對外坦承此展過少的女性與過白的結構是一個錯誤,並為此舉辦了一場公開對談,連特斯拉公司(Tesla, Inc.)都派上代表列席。
關於白人仍然至上的宇宙烏托邦與太空殖民夢,和沒有非裔族群的非洲未來主義的現實爭論,就此告一段落,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談談眾所矚目,即將於今年年底盛大開幕的「德國最大與最具野心的文化計畫」──洪堡論壇。
洪堡論壇施工場景 ©SHF / hi.res.cam
印著舊皇宮的國家名片
座落於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館島,斥資6.77億歐元建造,即將在今年年底開幕的洪堡論壇,是一張由德國文化部長莫妮卡.葛律特絲(Monika Grütters)定調的「國家名片」。標榜著複調(Vielstimmigkeit)、交流(Austausch)與多元(Diversität)的機構使命,洪堡論壇將協同合作夥伴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與柏林國家博物館(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柏林文化計畫(Kulturprojekte Berlin)與柏林市博物館(Stadtmuseum Berlin)、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打造一個融合全球藝術、文化,與科學的新對話場所。在立足柏林、放眼全球的想望下,這座21世紀的博物館,選擇以重建和改建的方式──外部如實復刻巴洛克式的皇宮牆面;內部設計為現代建築空間──再現二戰時期被摧毀的柏林宮(Berliner Schloss,原為普魯士王國與德意志帝國皇宮)。事實上,位於施普雷河畔柏林宮原址的洪堡論壇,在東德時期有著另一段建築史:195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認定柏林宮為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象徵,就地拆除二戰後殘存宮址、蓋起東德現代主義風格的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東西德統一後,因共和國宮含有致癌物石棉的建築工法,全區遭勒令拆除,而這項由德國聯邦議會審議通過的決議,在當時不免被視為是消弭東德標誌的政治行動。事過境遷,2002年聯邦議會決議重建柏林宮,並做為洪堡論壇的主要建物。在長達近廿年的工事之後,今年5月底,這座象徵新舊融合的藝術皇宮,忠於原貌地在建築體的穹頂上方冠上一座金碧輝煌的十字架──於是,另一場爭議開始了。
正安裝上洪堡論壇穹頂的金色十字架 ©SHF / Photo: David von Becker
柏林製造的十字架
洪堡論壇計畫展出的典藏主要為柏林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sches Museum)和亞洲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的既有館藏。換言之,這些非歐洲的文化遺產來源不僅緊扣著德國的殖民與帝國侵略史,也指向近年來爭議不斷的文物合法性論辯。倘若依循洪堡論壇典藏主任拉斯―克里斯蒂安.科赫(LarsChristian Koch)所承諾的「使典藏能夠回應當前議題才能使洪堡論壇成功」的官方論調,暫撇殖民文物展示的正當性,試圖相信與想像一種新型態的博物館敘事即將發生,那麼洪堡論壇確實是一項令眾人引頸期盼的大型文化機構實踐計畫。然而,當殖民時期掠奪而來的世界文物被放入這座重金重建、不合時宜的歐洲古典建築;建築頂端冠上金色的基督教十字架,下方的穹頂以金字銘刻「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叫一切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使徒行傳》4:12、《腓立比書》2:10),這座理應致力於跨文化交流與解殖民敘事的新博物館,是否搞錯了什麼?(全文閱讀547期藝術家雜誌)
【十二月專輯│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