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前戲已經是高潮了
小劇場導演陳梅毛談九○年代
第三屆放風藝術節的海報與節目宣傳單
執筆當刻正值第六屆女節,今年夏天以「不要叫我姊節」為子題,主軸聚焦「女神明」在國家戲劇院周邊開演。對比1996年第一屆女節以「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為主題,在酒吧B-side誕生;從狂放不羈的「逢場作戲」發展為自信專業的「女神」,自替代空間開展至國家殿堂周邊以環境劇場的形式進行,廿年後的女節似乎更加理直氣壯、英姿颯爽,但這卻不反映小劇場圈的整體氣氛。
「生活在九○年代當下,那時候的我本來以為只是前戲,現在回頭看,啊!原來前戲已經是高潮了。」小劇場導演陳梅毛以一貫的幽默笑談這一切,嘲諷的口吻中有憤怒與無奈。
自去年底開始,因著在地實驗重新整理九○年代藝文活動的影音檔案庫上線,相繼今年北美館的「破身影」一展,離開劇場圈多年的陳梅毛被重新召喚回來。做為彼時在小劇場光譜中屬前衛、另類的台灣渥
克劇團創團者暨導演,也是牯嶺街小劇場的催生者之一,沒多久在小劇場發展漸趨疲軟的21世紀初期,因個人經濟因素選擇離開劇場圈;陳梅毛被視為小劇場骨灰級元老,對後輩來說神祕奇異的存在。
1995年吳中煒的甜蜜蜜歇業,陳梅毛於同址開設「台灣渥克咖啡劇場」,聚集一群與主流唱反調的叛逆青年,廿人滿座的空間經常擠了兩、三倍的觀眾來看小劇場演出;而今陳梅毛經營的「Little Sound」音響專賣店彌漫質感與格調,他抽著電子菸,先問「現在稿費一個字幾元?」答案竟然和他十幾廿年前寫稿一樣。襯著店內音響傳來氣勢滂礡的電影音樂,這場訪問從幹譙解嚴卅年台灣社會倒底哪裡進步開始。
放風藝術節刊登於《破報》上的節目單
百花齊放,各種嘗試、各種實驗
1987年解嚴,台灣社會自長年束縛內解脫,「八○年代被認為是台灣社會爆發街頭運動最多的年代,我認為九○年代是台灣文化創造力爆發的年代。」陳梅毛的劇場啟蒙是1987年加入「當代台北劇場實驗室」,並與周逸昌等人共組「零場」,「周逸昌應該是歷史上讓最多劇場人都去參與社會運動的人」,日後創江之翠劇場的周逸昌是陳梅毛口中的大人朋友,差了一輪的忘年之交在陳梅毛的描述裡是去父權結構,不以某某老師作稱謂的對等關係。
台灣沃克劇團的資料照片
當時周逸昌一邊帶年輕人做演員訓練,一邊推動以劇場作品參與社會改革,《武貳凌》是零場陳梅毛與時任環墟劇團團長的李永萍共同執導,以五二○農民運動為題材的作品。「當時大家都在try,都在實驗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可能」,陳梅毛後來加入優劇場,在李登輝由國民大會代表投票選為第八屆中華民國總統時,於優劇場策畫「慶祝第八任蔣總統就職典禮」,邀請侯俊明、吳瑪悧等藝術家參與,「我還記得侯俊明做的是〈偉人館─刑天〉,瑪悧做了一個蛋糕」。
經驗多個劇團之後,陳梅毛認為只有組劇團創作自己的作品一途,1992年他與楊長燕成立台灣渥克劇團。「視域與時差:九○年代劇場檔案放映」座談中,劇場導演閻鴻亞將小劇場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蘭陵劇坊、屏風表演班、表演工作坊屬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偏向導演論的劇團如臨界點、河左岸、環墟,第三階段自作者風格轉向庶民小品,企圖打入觀眾,例如台灣渥克與放風藝術節。台灣渥克講究素人樸實的表演方法,作品文本去菁英而與在地文化緊密連結,口語化的台詞呈現俚俗綜藝、戲謔露骨的風格,讓當時的學院派內傷很重。那百花齊放的年代,不只有人,還有空間。舊情綿綿、發條橘子、B-side……各種「咖啡劇場」成為小劇場的搖籃,而台灣渥克咖啡更扮演重要角色,在小小的咖啡屋舉辦「四月裡很多巨星一起演到你流眼油藝術節」簡稱「四流巨星藝術節」,聚集臨界點、河左岸等當時活躍的團隊,造成一股小劇場熱潮。(全文閱讀508期雜誌)
創立於1995年的獨立媒體《破報》,復刊第31期封面手繪陳梅毛,報導牯嶺街小劇場開幕;《破報》於2014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