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還是熊的傳人?
2020年11月5日,倫敦蘇富比舉行的中國藝術品拍賣中,有一件商代玉熊,僅僅3公分高,估價是15000英鎊,最後以50400英鎊(約新台幣200萬)成交。這是「四川考古學之父」的商代玉熊首次拍賣。
5萬英鎊在高古玉器中不算驚人價格;不過,玉熊的原收藏家是值得關注的:蘇富比的資料顯示,這拍品是蘇格蘭私人收藏,從倫敦骨董商Bluett & Sons Ltd.處所購得。而再上一手的來源,是劍橋大學的鄭德坤博士(Dr. Cheng Te-k'un)。蘇富比並未多所著墨鄭德坤博士,但他在中國考古學領域有著莫大成就。
先來談談這隻玉熊:中國的肖熊藝術品最早的例證,是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三件玉熊,其中兩件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1928年,安陽西北崗M1001號墓出土一件大理石質熊首人物跪像,藏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不過,中研院的資料認為是虎首,但不少專家認為應是熊首。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藏一件商代虎噬人青銅提梁卣,有學者認為應是熊噬人提梁卣。
熊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出現的時間非常的早。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有說是龍的傳人;但是數千年來,又口耳相傳和以文字紀錄記載黃帝為「有熊氏」,也就是部落或國家的名稱為「有熊」。
晉朝的《帝王世紀》記錄:「(黃帝)有聖德,授國於有熊。鄭也,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北魏的酈道元《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唐朝的李泰在《括地誌》寫著:「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這都說明,黃帝定都在一個叫「有熊」的地方。宋代的《路史.國名記》:「少典,有熊之開國,今鄭之新鄭。」這是更清楚地認為有熊就在河南新鄭。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一種大熊)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段紀錄顯示,上古時期中原人士已馴化熊羆作為野獸軍團,而且熊的數量應該不少。當然,熊更是力量的象徵。熊在漢代玉器、陶器、漆器、銅器、畫像石、金銀牌飾、博山爐和銅鏡上都出現過。此外,在陶倉、陶樽、銅樽、銅奩、漆奩、石硯上,也有各式各樣的「熊足」,都是力量的展現。
前些年,中國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熊形玉飾」,學者認為其具有驅邪避惡、保護墓主人靈魂不受侵擾、肉體不受侵害的作用,最終目的是幫助墓主人完成煉形,升入仙界。這種熊可驅邪的想法在漢代之後還延續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有一件北齊時代的神獸紋青瓷墓磚,其形象與海昏侯墓出土玉飾上的神獸紋極為相似,應該就是「鎮墓獸」的概念。
熊是古代祥瑞象徵是可考的。《穆天子傳》中稱:「春山,百獸所聚也。爰有豹熊羆,瑞獸也。」《詩經.小雅》中有「吉夢維何,維熊維羆」之句,古人認為熊羆入夢,是生男孩的吉兆,「熊羆入夢」或稱「熊夢」,都為舊時恭賀生男孩的吉祥語。
至於「龍的傳人」這種說法,古人是沒聽說過的,因為古人沒這麼說過!那是誰說的?台灣藝人侯德健是也。1978年,侯德健在台北創作了一首歌,名為〈龍的傳人〉,這首歌紅遍台灣。1983年,侯德健前往大陸發展,在中國高層禮遇下,有十億人口的大陸更進一步把「龍的傳人」唱得更紅,也把中國人在旋律中自然洗腦、理所當然接受中國人就是「龍的傳人」!(至於龍是什麼動物?我曾在以前的專欄寫過,今天就不贅筆了。)
不過,在古代神話中,是有「女媧造人」的神話。河南南陽新野樊集鄉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磚雕塑,高100公分、寬33公分,是東漢時期的文物。這件雕刻細緻精美的畫像磚,值得注意的是在伏羲女媧交尾的圖騰之上,還有一隻活蹦亂跳的熊!1983年,考古學者在遼寧牛河梁主山梁的北山頂,發現了一座神廟遺址,不僅出土了女神頭像,還出土了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這也是熊和中國神話有關連最早的實物證據。
收藏玉器的朋友,對於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自然不陌生;但這都是現代人自己冠上的名稱。您再看看這些出土的玉豬龍時,不妨換個念頭:這些玉器會不會都是熊?1961年,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姆博物館收藏了一件紅山玉人,他裸身屈膝而坐,雙手置於膝部,玉人頭上戴有獸首,正面看似帽,從背後看為披著獸皮,獸皮披至腰際。從俯視角度看去,很明顯獸首就是一高舉前肢的熊。1983年,北京故宮從內蒙古牧民手中買了一件人戴着動物冠的紅山玉人,也是相同形象。一旦把過去認為的豬或龍的形象轉成熊,你會發覺熊的圖騰其實一直延續了數千的時間。
至於龍,起碼在宋代以前出現的龍都還用腳走路,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今天我們認知的飛龍!至於龍這圖騰成為皇家專屬,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的。他下令民間禁止銷售龍紋布料;但元朝規定龍是「五爪二角者」,結果民間甚至官員都還穿著只有四爪的龍紋服飾,直到明、清,龍紋才被嚴格限制使用範圍。
前文所提到,這次蘇富比拍賣玉熊的原主人鄭德坤,1907年5月6日出生於廈門鼓浪嶼,19歲考入燕京大學。最初他去學醫,後來轉入中文系。1936年受哈佛燕京學社委派赴四川,在華西協合大學任教,並主持大學博物館。1951年受邀再次到劍橋大學任教,直到1974年退休。他著有《四川史前考古》一書,被日本考古學家水野清一教授譽為「四川考古學之父」。鄭德坤對1930年廣漢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並早在1940年代就認為,在四川廣漢太平場出土的大量玉石禮器,是祭山埋玉的遺址。1986年,四川三星堆祭祀坑遺址被發現,證實了鄭德坤「祭山埋玉」的假說。
目前沒有進一步資料顯示,鄭德坤如何獲得這一件商代玉熊拍品。1941年,考古學家衛聚賢以「巴蜀文化」來稱四川廣漢出土的玉器。他認為巴蜀文化不僅古老,而且和中原文化有很大不同,因此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當時「中原中心論」還是主流,人們大多認為巴蜀荒蠻、落後。衛聚賢的說法受到普遍質疑,連鄭德坤都不認同「巴蜀文化」的看法,直到60年代以後「巴蜀文化」才得到正式承認。鄭德坤博士是在2001年過世,我非常好奇,他會不會同意「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