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看向大海,才能夠航向大海
與張逸羣對談畫廊協會的未來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進入廿九年了,走過輝煌,引領過亞洲的藝術產業,現階段確是相對艱難的時刻。傳承藝術中心負責人張逸羣是一位資深業內前輩,擔任過畫廊協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對畫廊協會必然感情深厚多有期許;畫廊協會主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北藝博」)在歷史上,於1999年九二一震災、2001年9月納莉颱風造成的水災,分別於災後出現過兩次停辦危機,張逸羣兩度皆振臂高呼:不能停辦,台灣畫廊產業即使陣亡,也應該死在戰場上!
值此畫廊協會再逢環境低潮之際,本刊邀請熱血性格的張逸羣,對談即將邁入卅年的畫廊協會,討論其現況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註:畫廊協會於12月21日舉辦第14屆第3次會員大會,進行新一屆理事長與理監事選舉,並宣布第15屆理事長由傳承藝術中心的張逸羣當選)
傳承藝術中心負責人張逸羣(攝影:蔣嘉惠)
胡永芬(以下簡稱「胡」):畫廊協會(以下簡稱「畫協」)是一產業協會,台北藝博可能是畫協最主要的年度業務,但台北藝博的發展發揮卻也因此受到產業協會會員結構與利益的限制;全世界的藝博會少有像台灣這樣由產業協會主辦,因為兩者角色時有利益衝突,但既然我們就已經是這樣了,您認為應該如何強化台北藝博執委會的專業度?以及如何落實其獨立性?
張逸羣(以下簡稱「張」):我身為會員,同時也是執行委員會一員,這是歷史以來的結構問題,產業公會走的路就必須是照顧會員,這點跟世界上其他藝博會單純以賺錢為目標很不同,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協會這幾年討論非常多次,該怎麼重新修正其他方式來走?照顧既有的會員責無旁貸,一旦脫離這個方向,必會遭到很大的挑戰;有些體質較好的畫廊提出想往國際等想法,但如果就他們少數的方向的話,協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很難取得兩造平衡。
到2020年台北藝博為止,歷屆全勤出席的畫廊只有我一家,我親眼看著它的努力、它的輝煌、看著它滑落再起、震盪好幾回,身為其中一員,深深明白其中的困難。協會也曾試想、討論過:是不是要把藝博會縮小成只有會員等,但都不可行;因此,將來的路只能是協會領著所有會員,讓大家一個一個地依其特色而成長,透過這些努力讓藏家有感、把藏家撞擊出來。
目前台灣的情況是大藏家已經超過畫協大部分會員們對於美學的理解,我們的內容已經無法令其滿足,因此很多藏家去國外畫廊與博覽會買作品。但我們畫廊的體質無法與全體世界畫廊對戰,我們的企業界對台灣畫廊的支持,也不像中國、韓國等國家的企業一般,對於支持本國藝術產業有共識、有策略;另一方面現今的國際局勢,讓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市場對於台灣畫廊的接受度也較往年不利。
現況雖然很痛苦,但我們畢竟一路辛苦地活下來了,透過不斷努力的學習,現在慢慢也有愈來愈多的畫廊走出去,做為一個協會的功能,就是無論再辛苦,還是要堅持。2014年我任內的台北藝博,全世界有一百五十家畫廊參與,之後的萎縮固然有各種原因,但世界各國都有我們具歷史交情的同業好友,只要新任的理事長願意重伸友誼之手,真誠相邀,只要台灣的藏家願意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要求自己往來的國際畫廊帶自己鍾意的作者作品來台北展出,相信訂好策略、產業各環節攜手,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還是會有很樂觀的機會的。
「2020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場一景(攝影:曾筱如)
胡:延續您之前提到的,這幾年有些資深的優秀畫廊淡出或離開,有些新興的優秀畫廊明確表達不願加入畫協,外界有這樣的說法:現在的畫協一軍漸少、二軍三軍比例漸多,雖然說得不好聽,卻也接近事實,這也是畫協、台北藝博逐漸弱化、無法振興的關鍵原因,對產業協會而言,當然要兵強馬壯整體才會好,您認為未來畫協應該以哪些具體策略爭取這些畫廊?
張:這是個很令人痛苦的問題,雖然畫協並沒有排斥好畫廊,但因為他們太優秀、忙於發展,外面有更大的天空而無暇回顧協會,第一代太忙因此交由二代進來參與協會,但新進的二代又跟協會大家比較不熟,也沒有上一代與大家一起走過來的革命情感,因此我很希望優秀的畫廊能撥空回來,告訴大家外面海天有多廣闊,分享他們打拼的經驗;雖然我不能代表所有二軍三軍發言,但我也聽過他們的心聲認為「他們拋棄我們離開了」;兩邊的聲音我都聽過,心裡感覺很痛苦。但我還是期待,愈有能力的人能愈有一個公益的心,犧牲自己一點時間,把經驗跟意見帶回來分享、帶領大家。
至於妳提到有些年輕的優秀畫廊,他們有更高的理想與抱負,急於躍進但未顧及協會成員整體,提出的條件協會都不可能做到,比如堅持要求台北藝博只能精選八十家參展,認為一百家都太多了,八十家裡面又要求國外四十家、國內四十家各佔一半。妳想想:一個一百廿八家成員的協會,只讓其中四十家參與,是要讓其他都滅了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啊。
以我2014年擔任理事長時主辦的台北藝博,國內外有一百五十家參展,台灣所有大畫廊幾乎都參加了,事實上有實力的國內外畫廊都會給予最好最大的展位,因此只要參展的國內外好畫廊夠多,博覽會就有能力支持多一點的本土畫廊參展而不會影響品質,那年總成交新台幣11.8億元,應該是歷史以來最高的成交額,但當時祕書長要我們別公布,以免對後任者產生壓力(註:已求證於時任產經研究室 負責人石隆盛屬實)。
希望這屆選出來的畫協新理事長能夠重新敞開胸懷,努力去跟每家畫廊就不同的立場盡力協商溝通。只有四十家好,產業怎麼拼呢?只有自己好的畫廊也很寂寞啊;畫廊協會辦博覽會固然有優點有缺點,但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因為是協會,所以即使大環境不好,所有博覽會公司看沒錢賺都倒了都跑了,台北藝博還是不會倒不會停,因為畫協有自己積累的養分與本錢,只有堅持做下去才能幫助產業延續,協會扮演的角色就應該是團結大家、以大帶小,一起攜手走向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全世界的市場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