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作品選介
全球化星球
蜜卡.羅登伯格〈宇宙生成器(AP)〉
在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繽紛俗豔的畫面底下,是搖搖欲墜的當代生活危機。藝術家以蒙太奇手法串接看似互不相關的各場所──餐館、餐車、各種塑膠製品批發店、空曠的圍牆邊境,以及起點終點未明的地道系統。影片中神似前任美國總統川普的白領階級面色倉皇地成為盤中飧,另一個場景的勞工淡定地握槌砸碎七彩傳統燈泡照亮的美國夢。觀眾的視線時而沉浸在閃著人造光輝的塑膠世界,時而跟著地道光線一閃一暗的切換來到地球的另一端。
全球化讓商品廉價且普及,然而從墨西哥的中國城與中國之間的距離,因為2016年掀起的貿易大戰似乎顯得更遙遠,更別提相隔咫尺的美墨之間,那阻擋著被劃分為他者的人流/物流的長牆。在藝術家的眼中,愈接近危險破碎的事物往往是美,而最荒謬的戲劇場景總在現實。
蜜卡.羅登伯格 宇宙生成器(AP) 2017 彩色有聲單頻道錄像裝置 26’3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維安星球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
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對於川普的前首席策略長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的影像語言與宣傳手法的精準解析,再次指出我們所處於的現實已比劇場還荒謬。班農的政治生涯之外較罕為人知的,是他在2004至2016年間參與九部紀錄電影的腳本撰寫、製作與編導。藝術家細膩深入地解構班農如何操作風暴、下墜的經濟圖表、戰爭、炸毀的大樓、掠食性動物等影像元素,營造自由世界的紛亂與墮落,再順勢餵食希望與救贖的迷幻劑。
當資訊的敘事角度與流動速度衝擊著我們對真實的認識,藝術做為政治宣傳工具早已不僅是歷史,更不僅限於美國與歐洲許多民主國家,而也僅有藝術能扮演關鍵的制衡角色,並成為建立一個更包容的生態圈的希望所在。
尤拿斯.史塔 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 2018-2019 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脫逃星球
范柯.荷瑞古拉芬〈鉸接碰撞─被喚醒的病灶〉、〈腐敗的空氣〉、〈腐敗的空氣─第六幕〉
踏入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腐敗的空氣─第六幕〉,觀眾得以一窺超級富豪為自身打造、深具未來感的避難碉堡。昏暗灰冷的室內,爬滿資料圖表的燈箱發著冷光──取自1996至2018年的巨災債券清單(俗稱的catbonds),以及1662年大瘟疫爆發前的死亡表與對照的死因──直指人類歷史中災難與利益的糾葛關係。空蕩的床位,除了三個被高科技喚醒的地底古生物的交談聲外一片死寂,若照歷史長河的尺度比例,造就了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的人類,或許連話語權都沒有。
而這座碉堡確實只有無與倫比的人類能打造──擁有能算計各種機率、操縱科技與人性的精緻大腦,然而碉堡的主人卻遲遲未現身,這場災難是否真的完美地落在算計之內?當生存是一種特權,甚至能被商品化,這世界正在腐敗的究竟是自然或是人性?
范柯.荷瑞古拉芬 腐敗的空氣─第六幕 2019 複合媒材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實地星球/接近實地:臨界區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阿隆.夏貝)〈牡蠣間〉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阿隆.夏貝)(Cooking Sections〔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的創作探討視覺藝術、建築、生態與地緣政治之間的交會關係,並自2015年起探討氣候變遷下的飲食方法。此次展出延續團隊去年提案,由人體、牡蠣與城市三者構成的健康模型,著眼台灣地層下陷的生態問題與可能的創新解方。
首先,牡蠣養殖本身即是具永續性的產業,牡蠣的呼吸吐納可改善海水水質,牡蠣殼更可以做為孕育新生的溫床。團隊與台灣生態與材料科學等領域專家合作,研發出以牡蠣殼做為自然建築材料的配方。展場中的語音敘事引導著觀眾坐臥在此材料製成的躺椅,進入一個在海浪中沉浮的未來想像,當我們的思想如牡蠣的孔洞般敞開,我們或可清洗人類生出的雜質,停止下沉的命運。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阿隆.夏貝) 牡蠣間 2020(攝影:羅珮慈)
另類重力星球
尼可拉.波伊奇+達米爾.蓋姆林+米羅.羅曼〈宇宙政治學的建築〉
自首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至今已近半世紀,這段時間內,被認可為聯盟內的國家定期召開會議,確保彼此依舊同在一個永續星球的軌道上,並代表全人類發出宣言,而那些落於正軌之外的並未全然噤聲,甚至從未落於人後。
展間陳列的是卅多件大尺幅的圖表,帶點壓迫感地填滿各個角落,猶如聯合國會議在政治正確的檯面下總是充滿角力的閉門協商。這些圖表其實出自克羅埃西亞建築師布朗柯.佩特羅維奇(Branko Petrovic),集結其畢生對人類、科技、自然的觀察研究,提出對於時空與地球生態的新認識與激進想像。這項發表綜合佩特羅維奇於南斯拉夫與伊索比亞兩國於冷戰時期的實作經驗,對照隔年登場的首屆聯合國環境會議,充滿異質性與創造動能,也深刻預示無論在全球政治與生態面向,皆更動盪分裂的未來。
尼可拉.波伊奇+達米爾.蓋姆林+米羅.羅曼(Nikola Boji, Damir Gamulin, Miro Roman)
宇宙政治學的建築 2020數位輸出於聚酯薄膜上、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曾筱如)
【1月特別報導│2020台北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