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傾倒之後
重省殖民歷史的2020年
撰文|許楚君‧圖版提供│New Museum、Gagosian、Legacy Russell(藝術收藏+設計 2021年1月160期)
2020年《ArtReview》的藝術百大權力榜擁有了與過往全然不同的面貌:「#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與「#MeToo」高踞榜前,強力主張返還殖民文物的藝術史學者班尼迪克.薩瓦伊(Benedicte Savoy)與經濟學家費爾溫.薩爾(Felwine Sarr)躍居第三,與此同時,多位重省殖民歷史的非裔藝術家及策展人也首度入榜。
這份別開生面的名單反映出藝術界隨著動盪時局展開的反思。上榜的無論是藝術家、策展人、藏家或者理論家,多半具備強烈的批判力,也積極介入敏感的政治議題,各自憑藉創作、論述、策展甚至收藏行動,對於種族、性別等議題提出難以忽略的鋒利詰問。以這份名單作為參照,或可找到藝術界「權力」代謝更替的痕跡,以及這些榜上新面孔所預示的未來契機。
讓「活著」的身體說話
哲學家、策展人與跨性別倡議者保羅‧普拉西多(Paul B. Preciado)長期關注生命政治,曾與藝術家鄭淑麗搭檔策畫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3×3×6」,此次也在百大名單之列。他在《Art Forum》回顧2020年的文章〈雕像傾倒之時〉,由北美與歐洲遍地延燒的「推倒雕像」行動切入,提出抗爭者所推倒的正是政治化的正典身體,而正是這些雕像之體讓「活著」的特定族群無從發聲。在這波浪潮中,包含柏林、布里斯托(Bristol)等地的歐洲殖民者雕像都遭到被噴漆、移除、銷毀或推入海中,僅留下空蕩蕩的基座。普拉西多認為推倒雕像實則是為各大城市空出舞台,讓曾經被壓抑的、「活著」的身體終於能夠站上高處,為自己說話。
亞瑟.賈法作品〈愛是訊息,訊息是死亡〉(圖版提供:New Museum)
Arthur Jafa, 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 Video, sound color; 7:25 minutes, 2016.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and Brussels
Arthur Jafa, 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 Video, sound color; 7:25 minutes, 2016.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and Brussels
在黑權運動之中美國非裔族群抗爭最力,他們長久被壓抑而難以表達的受暴經驗,則可見於美國藝術家亞瑟賈法(Arthur Jafa)的作品之中。2016年的錄像作品〈愛是訊息,訊息是死亡〉(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以嘻哈音樂家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的歌曲〈聖光萬丈〉(Ultralight Beam)呈現非裔美國人遭受暴力的生命經驗,他們在旋律之中無聲地吶喊、掙扎,觀者隨歌曲的激昂情緒起伏,卻對影像中人們的苦難束手無策。這件被視為「2000年代最重要作品」的錄像,在2020年6月新冠肺炎疫情膠著、國界更形封閉、種族衝突頻仍的時刻,由長期關注非裔族群的紐約哈林畫室博物館(The Studio Museum in Harlem)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等十三座館所聯合線上播出。賈法此次在《藝術評論》的排行榜上名列第六,近幾年更頻繁以作品引起廣大關注,足可見他的作品雖在呈現非裔美國人的處境,卻也召喚出全球各地不同族群的共感。
藝術能否改寫歷史?
有別於過往多數由白人占據的影響力排行榜,2020年的名單中新增許多非裔創作者與策展人,他們不約而同對殖民歷史提出質疑,並且自行組織藝術團體、機構與雙年展,脫離以白人為主的藝術場域,營造出屬於他們自身的生態與發聲位置。
提杜斯.卡法作品〈類比色〉
Tithus Kaphar, Analogous Colors, Oil on canvas, 167.6 x 152.4 cm, 2020 © Titus Kaphar. Photo: Christopher Gardne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gosian.
Tithus Kaphar, Analogous Colors, Oil on canvas, 167.6 x 152.4 cm, 2020 © Titus Kaphar. Photo: Christopher Gardne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gosian.
提杜斯.卡法(Tithus Kaphar)因《時代》雜誌委託製作的繪畫〈為了記憶仍須一戰〉(Yet Another Fight for Remembrance)打開知名度,這件作品是為紀念因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事件站上街頭的密蘇里抗爭者,在屢屢獲獎後創設NXTHVN,為具潛力的少數族裔藝術學生與策展人提供資助。2017年卡法在TED演說中提問:「藝術是否能改寫歷史?」並且在現場以畫筆揭露被隱藏的蓄奴歷史,說明「我們無從抹去這段歷史,但我們必須了解它。」
體制內外的游擊戰:屬於女性的未來宣言
莉格西.羅素錄像論文〈#雜訊女性主義〉截圖
Image Credit: Legacy Russell, Screen still from “#GLITCHFEMINISM”, Video Essay, 2018.
在這波反省殖民體制的浪潮之中,女性則以其特殊位置提出「黑女人」的觀點。有別於男性藝術家與策展人對於殖民歷史的關注,非裔女性將眼光轉向未來。
榜單上名列第一百位的藝術界代表,身兼策展人、作家與藝術家的莉格西.羅素(Legacy Russell)即採取與前輩全然不同的游擊戰術。她在2013年提出半自傳半宣言的「#雜訊女性主義」(#Glitch Feminism),以表演與一系列數位影像的形式發表,並於今年出版成冊。藉由這個自造的詞彙,羅素試圖探討社會與技術如何建構了生理性別及性取向,而「雜訊」又如何作為深具潛力的干擾,在社會機器中造成破壞與失誤。在「雜訊」的設定之下,性別認同可以是流動且多重的。羅素甚至在書中拋出頗為震撼的宣言:「篡奪身體!成為你自己的侵略者!」由內部裂解的流動認同,更進一步打破了黑人女性尋求自我定位的負累,為她們找到另一種自由的圖像。
榜單上名列第一百位的藝術界代表,身兼策展人、作家與藝術家的莉格西.羅素(Legacy Russell)即採取與前輩全然不同的游擊戰術。她在2013年提出半自傳半宣言的「#雜訊女性主義」(#Glitch Feminism),以表演與一系列數位影像的形式發表,並於今年出版成冊。藉由這個自造的詞彙,羅素試圖探討社會與技術如何建構了生理性別及性取向,而「雜訊」又如何作為深具潛力的干擾,在社會機器中造成破壞與失誤。在「雜訊」的設定之下,性別認同可以是流動且多重的。羅素甚至在書中拋出頗為震撼的宣言:「篡奪身體!成為你自己的侵略者!」由內部裂解的流動認同,更進一步打破了黑人女性尋求自我定位的負累,為她們找到另一種自由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