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的城市風景寓言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維也納大學德國文學與文化史教授艾娃.霍恩(Eva Horn)在其2018年著作《大災難般的未來:現代的災害想像》(The Future as Catastrophe: Imagining Disaster in the Modern Age)中,分析藝術作品、文學、電影虛構的災難情節對於災難的預想是如何形塑現代性的未來圖景。書中從19世紀浪漫主義溯源現代的災難想像和它演化至今成為關於末日的集體焦慮,例如核戰爭與核能意外、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危機,人性與文明的淪喪等,從中也見到基督教意義的末日論轉向對啟蒙時代人類進步史觀的質疑,人類做為物種的存亡課題等。
石孟鑫 T 2020 現成物、木板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於「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場一景 ©忠泰美術館
在經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人們除了擔憂極有可能發生的醫療體系崩潰,因疫情暴增的失業人口,更見到國內外各種政治與族群的意識型態衝突愈演愈烈;Netflix去年8月底上架的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則揭露社群網站在資本主義導向的商業模式操作之下,對一般大眾無孔不入的影響與危害,台灣也在此際首度邁入人口負成長⋯⋯。人們對當下處境的既視感,可以說有相當程度來自文學、藝術或流行影視中一再出現的末日想像與視覺圖象,而創作者透過作品拋磚引玉,邀請觀者共同正視、深思我們與未來的關係。 以重省城市現代性為主軸開啟思考路徑的「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策展人胡朝聖引用明朝王燧詩作〈題趙仲穆畫〉「南朝無限傷心事,都在殘山剩水中」,原本比喻經歷戰爭後破碎的家國,在此成為一道提問。城市承載進步繁榮的文明象徵,然而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城市卻未必朝向理想美好的方向前進,在疫情時代下更是無所遁形地呈現某種失能狀態。「我們需要慢下來、認真重新思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胡朝聖說。展覽透過五個子題:「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囚禁所和寄生之處」、「他者戰場」、「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導引出那隱藏在城市縫隙中的「殘」與「剩」,以及人與城市的未來可能性。
吳燦政 漫遊者004 2020 聲音影像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於「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場一景 ©忠泰美術館
胡朝聖將忠泰美術館的場域特質和空間條件納入策展考量,參展的十二位藝術家:石孟鑫、吳燦政、何孟娟、安德列亞.格斯基(Andreas Gursky)、徐道濩、袁廣鳴、陳界仁、張立人、賈茜茹、廖建忠、利安.摩根(Liam Morgan)、豬股亞希,除了作品彼此之間的互文衍生出更多討論,結合作品的主題和視覺表現以及錄像作品的聲響,更細緻地為觀者鋪陳出一條宛如穿行於城市不同地帶的路徑,在城市的外部╱內部、宏觀╱微觀、市區╱郊區、出入建築內外之間切換視角,賦予身體感的展覽體驗,在這樣的感知下逐步觸碰那些迫切需要面對的課題。(全文閱讀549期藝術家雜誌)
【二月專輯│末日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