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150年的衣裝時尚與美學軌跡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藝術收藏+設計 2021年2月161期)
約1895年的晚餐洋裝 Dinner dress, Mrs. Arnold (American), ca. 1895;
Brooklyn Museum Costume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rooklyn Museum, 2009; Gift of Sally Ingalls, 1932 (2009.300.643a,
b).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oto © Nicholas
Alan Cope
Brooklyn Museum Costume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rooklyn Museum, 2009; Gift of Sally Ingalls, 1932 (2009.300.643a,
b). Image 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oto © Nicholas
Alan Cope
在大都會博物館成立一百五十週年之際,時裝學院2020年的展覽「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About Time: Fashionand Duration)自三萬三千件館藏中遴選一百二十件時裝展品,透過錯綜的時間軸,呈現1870年至今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時尚風貌,據以探討時裝如何與時間產生連結,交融著過去、現在與未來。那麼,服裝展為何以「時間」為題?除了與大都會博物館成立一百五十週年具有明確的連結外,大都會博物館也見證了全球時間標準化的重大發展─1884年,國際子午線會議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英國認定的格林威治子午線在會議中強勢勝出,於10月13日正式被認定為「全球的」本初子午線,藉以畫定全球的二十四個時區。
「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展場空間 Clock Two, Gallery View of “About Time: Fashion and Duration”. 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國際子午線會議標誌著時間的世俗化與系統化的高峰,它大約在14世紀隨著歐洲機械鐘的發明而展開。正如英國哲學家彼得.奧斯本(Peter Osborne)在其1995年的《時間政治:現代性和先鋒派》(The Politics of Time: Modernity and Avant-Garde)中所指出:「現代性是一種時間文化。」在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發展的推動下,現代的世俗時間或「現代時間」被定義為理性的、可調節的、可衡量的,且是漸進的。它創造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著重於不斷變化和永續更新,以及過渡、轉型、瞬逝無常的意識形態。
維克多與勞夫2020年春夏高級訂製系列白色禮服 Gallery View of “About Time: Fashion and Duration”, 2020.
Viktor & Rolf (Dutch, founded 1993), Dress, spring/summer 2020 haute couture; Courtesy Viktor + Rolf. Headpiece by
Shay Ashual in collaboration with Yevgeny Koramblyum. 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Viktor & Rolf (Dutch, founded 1993), Dress, spring/summer 2020 haute couture; Courtesy Viktor + Rolf. Headpiece by
Shay Ashual in collaboration with Yevgeny Koramblyum. 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當時間意識化為時尚的載體,時尚不僅可以反映時代精此看來,歐美現代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關於人們如何將心靈之思視為時計的故事。回憶、感官印象、潛意識的慾望⋯⋯,透過作家與哲學家的觀點,我們得以了解人們不斷地嘗試從公共時間中解離出私人時間,從時間系統中解離出對於時間性的感知。
「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展覽以波特萊爾對於「現代性」的思索與柏格森的「時延」概念作為經緯,吳爾芙《歐蘭朵》、《達洛維夫人》等眾多著作中的語錄作為展覽幕後的情境絮語。一百二十件時裝展品陳列於兩個相鄰的展廳當中,展場空間化為巨大的鐘面錶盤,六十個分鐘刻度裡的每一分鐘都包含了一組兩件展品,主展品代表著時尚變遷的線性發展,而副展品則體現了相關時尚潮流的週期性,主副展品彼此在形狀、圖案、衣料、工藝技術與細節裝飾等方面皆相輔相成。例如,一條1870年代末的黑色絲質綢緞禮服與一條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創作於1995年的超低腰裙相互搭配,而一條1890年代中期的黑色絲綢泡泡袖禮服與川久保玲2004年的解構服飾同台展出。「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展出服裝多以黑色為主,以此凸顯輪廓剪裁與造型工藝的變化,搶眼的例外是迪奧(Christian Dior)1947年的「新風貌」(New Look)以及展場中的最後一件展品─維克多與勞夫(Viktor & Rolf)採用拼接工藝製成的2020年春夏高級訂製系列的白色禮服,以其強調和諧、永續的抽象精神,象徵時尚的未來。
「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展覽以波特萊爾對於「現代性」的思索與柏格森的「時延」概念作為經緯,吳爾芙《歐蘭朵》、《達洛維夫人》等眾多著作中的語錄作為展覽幕後的情境絮語。一百二十件時裝展品陳列於兩個相鄰的展廳當中,展場空間化為巨大的鐘面錶盤,六十個分鐘刻度裡的每一分鐘都包含了一組兩件展品,主展品代表著時尚變遷的線性發展,而副展品則體現了相關時尚潮流的週期性,主副展品彼此在形狀、圖案、衣料、工藝技術與細節裝飾等方面皆相輔相成。例如,一條1870年代末的黑色絲質綢緞禮服與一條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創作於1995年的超低腰裙相互搭配,而一條1890年代中期的黑色絲綢泡泡袖禮服與川久保玲2004年的解構服飾同台展出。「關於時間:時尚與雋永」展出服裝多以黑色為主,以此凸顯輪廓剪裁與造型工藝的變化,搶眼的例外是迪奧(Christian Dior)1947年的「新風貌」(New Look)以及展場中的最後一件展品─維克多與勞夫(Viktor & Rolf)採用拼接工藝製成的2020年春夏高級訂製系列的白色禮服,以其強調和諧、永續的抽象精神,象徵時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