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種法國南方的「加州藝景」
蒙佩利耶當代藝術
有別於富商的做法──當私人藝術典藏累積到一定的階段後開始產生捐贈或蓋美術館的想法,位於法國南部蒙佩利耶市的「蒙佩利耶當代藝術」(Montpellier Contemporain,以下簡稱「MO.CO.」)隸屬於地方政府機構,其創立想法與概念來自前東京宮主持人之一,曾任巴黎國立藝術學院校長,在1990年代末期發展出「關係美學」的法國知名藝評家與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它是法國首間將「高等藝術教育」、「當代藝術展演」與「藝術典藏觀念」融為一體的公家機構,旗下共集結:蒙佩利耶高等藝術學院、派納歇當代藝術中心(La Panacée)與「典藏公館」(Hôtel des Collections)。
典藏公館外觀一景 Courtesy: MO.CO. Montpellier Contemporain. Photos ©Salem Monstefaoui
從藝術的學習與研究到展覽的規畫與製作,如果藝術學生、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教授、藝評、獨立策展人等)可視為是此一組織結構的基礎,藝術典藏則像是一種外來的養分,也是一扇往外開放的門窗;因為本身沒有典藏,MO.CO.的另一特色是專門展出他人──無論是公家或私人的藝術典藏,並自2019年6月開幕以來已經推出四檔具國際水準的藝術典藏展,成為法國藝術場域中一間相當特殊的展覽機構。
挑戰傳統的藝文結構
回溯1960年代與1970年代美國東西兩岸藝壇發展的對比與競爭現象,當紐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取代巴黎成為國際藝術首都,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家,加州在1940年代與1950年代還只是一個培養「反文化」(Counter Culture)、「地下」(underground)與「非主流」(non-mainstream)藝術組織與潮流,尚且相當四散、封閉與隱密的藝術環境,但從195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頹廢世代」(Beat Generation)的形成、爵士樂的影響,直到嬉皮(Hippie)的興起與反戰運動,加州藝壇從北舊金山到南洛杉磯開始在美國與全球藝術場域有著日益重要的地位,至今成為研究上世紀下半葉藝術發展時一段不可忽略的歷史。
布西歐從這段藝術發展史出發,將之與法國境內的藝術環境比較,並自地方分權的政治模式中得到靈感,他成功地說服了蒙佩利耶─地中海都會區(Montpellier MéditerranéeMétropole)地方政府,他所策畫主導的MO.CO.可視為是他對於傳統的藝術權力與藝文政策的一種「挑戰」與「宣言」,強調「邊界」之於「核心」也有其重要性,並視「在地化」觀念在都會規畫、藝文機制與美術館系統領域中才是更具「膽識」的實驗作法。
此外,同時奠基於一種平行式良性生態環境的發展觀念,他也認為藝術推廣與美術館操作不應該只專注在「藝術作品的累積」,而是應將重心放在「藝術實驗」、「藝術製作」以及「藝術展演」上,觀察它們如何平行式順暢地彼此串聯與相互激發;他並相信當這一切均得以成功造就出一個相當富饒與多元的藝術資源與環境之後,相對也會帶動藝術典藏活動的發展。由此,他表示:「MO.CO.是一種新世代的藝術運作機制,除了完全融入在地性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之外,同時也對外開放。它創立的目的在於打破傳統,揮別由上而下的垂直機制,以互助合作的模式來刺激藝術創作與動力,並同時促成肯定『蒙佩利耶─地中海都會區』做為法國反主流文化與藝術場域的南方重鎮,就像美國洛杉磯之於紐約的地位。」換言之,他的企圖是在法國南方激發出一種類似加州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藝術風采與發展活力。
布西歐的理論看似深具挑戰性,其背後崇高的期盼與願景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平行式」的發展概念在此特別符合「加州」所象徵的意象,它那一望無際的寬廣空間,有別於紐約的高樓大廈,而許多城市的發展均是橫向蔓延,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洛杉磯以及它那看似沒有終點的日落大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讓我們回到所謂「反文化」的定義,它的形成其實也假設了「主流」的存在,因此它才可以成為一個對抗系統化、制度化的對敵,所以如果當「主流」與「核心」不復存在時,所謂的「革命」也就沒有任何意義。自此發展,弔詭的是當蒙佩利耶有一天真正成為法國南方藝術重鎮之際,那MO.CO.還有它存在的意義嗎?還是其命運是將永遠只扮演一種「邊界」的角色?或是當它步入「主流」的潮流之後,可以確認的是將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MO.CO.相繼出現,這是否正是布西歐的理論盲點,過於強調一種「主流V.S.邊界」的二元思考模式,反而自限其中?(全文閱讀550期藝術家雜誌)
【三月專輯│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