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鋼 藝術用以珍藏生命況味
收藏家劉鋼
藝術,對於許多收藏者來說,大概屬於怡情養性的個人愛好。透過藝術作品的表達,滿足個人對於生命際遇和時空感懷的想望;或是用以述說難以言喻的經驗與感知,藉著那些精微細膩的作品,增添並豐富了生活中的嶄新層次。無論是為了美感體驗或是擴展視野,大概少有像是劉鋼如此兼具個人美感與時代面貌的系統性藝術收藏家——他是大陸最早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家之一,在長達20餘年的過程中,他至今擁有了超過300件的藏品。對劉鋼而言,獨享藝術之樂顯然不足以滿足,在收藏之外,他還積極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不僅擔任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贊助理事,平時也是大陸藝術雜誌的專欄作家。劉鋼表示:「納藏百件油畫之後我發覺,這些藏品順理成章地形成了一個以時代為脈絡的系統收藏。此收藏將不同的時期的藝術品串連在一起,共同傳遞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歷史滄桑感……。我把這些藏品懸掛在家中,飽覽時代變遷,品味酸甜苦辣,似乎今生此世活出了好幾輩子的感受。」
左‧高小華 趕火車(局部) 油畫 155x450cm 1981
右‧徐悲鴻 孫多慈畫像 素描 38x28cm 1934
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相連,讓劉鋼的觀點有別於目前氾濫之艱深晦澀的當代藝術評論,而是在生動鮮活的背景描寫下,摻入了他個人的感性體會與風格分析,成為一種具有人文溫度的個人藝術書寫。舉例來說,提起劉鋼所收藏的陳飛〈熊熊的野心〉,人們記憶的亮點大多是2013年在北京蘇富比的秋拍場上,他用超過預估價20倍的人民幣542萬元競標成功,在業內一片炒作的耳語聲中,收藏家在意的卻是作品背後所描繪的當代情境——劉鋼引用了大陸作家郭敬明對於出生於1980年後的青年人們,其所身處的「小時代」來進一步說明這件作品:在這個「小時代」中,經濟的高速成長使中國進入到一個從鄉村變為都市的社會轉型階段。「小時代」是「一個匕首般鋒利的冷漠時代」,它把貧富兩極切得整整齊齊,把良心剁得血肉模糊……。在這樣的時代中,「80後」畫家找到了自己的小感覺。他們不關心政治,也不喜歡呆頭呆腦的波普形象。他們最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熱中於表達兒女情長和都市情懷。微觀敘事是他們的創作方法,自我表現是他們的時尚主題,平面圖像是他們的繪畫語言……無論繪畫內容還是表現手法,「80後」畫家已經與前輩畫家分道揚鑣,獨自形成了一股「小時代」的繪畫潮流。
左‧陳飛 熊熊的野心 油畫 240x190cm 2009
右‧郝朗 初吻 油畫 100x100cm 2012
雖然是從個人的喜好出發,但現在面對藝術品的劉鋼,更傾向選擇以歷史與時代的宏觀角度來切入觀察,而這樣的特質,來自於他從小的家庭環境和教育養成。「我很喜歡歷史,原本大學的第一志願是歷史系。」劉鋼說自己當時在甘肅當兵,因為希望可以回到故鄉北京就讀大學,所以選填了相對冷門的法律系,「結果後來在北大,我常常翹掉法律系的課跑去旁聽歷史系的課。」他笑道。「從小我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讀的全是和歷史有關的書,像是《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或是楊家將的故事之類。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戰國時代——秦朝之後天下就統一了,但戰國時代卻特別混亂、梟雄崛起,非常有意思。原來,劉鋼的父親以前在與工業設計相關的出版社擔任編輯,母親則是俄文老師,在文學與美學資源充沛的家庭環境裡成長,潛移默化之中,彷彿就像一個預言似的,使他在未來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7年09月號120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