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世界同調
──厄文.沃姆毀滅性的「表演性雕塑」
撰文│高慈敏 攝影│Gerald Y Plattner、Johannes Stoll 圖版提供│21er Haus(《藝術收藏+設計》2017年9月號120期)
「在每一件獨立的事物當中,你都可以試著找到雕塑的特質。」厄文.沃姆(Erwin Wurm), 奧地利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在談論自己的作品時說到,「『雕塑性』是否存在著界線?如果有的話,那又是在哪裡?幾十年來我不斷地思索這個問題。」自踏上創作之路的35年來,沃姆一直像是個藝術界的奧德賽,游移於各個疆界之間,竭盡所能地拓展傳統意義上對於雕塑的概念。厄文.沃姆「展演性雕塑」之「房屋攻擊」系列
Erwin Wurm, House Attack, Performance, 2012© Gerald Y Plattner
沃姆從形狀、重量、比例等固態雕塑本身的根本性質進行探索,並將這些固有的本質以誇大的手法迎戰社會政治的規範與價值。「沃姆不斷嘗試打破與擴張傳統類別範疇的激進主義行動,不禁令人聯想到杜象是如何提倡將實驗性與視覺性思考作為一種藝術方案,從而為藝術創作開闢了新的康莊大道。」策展人亞弗列德.威汀格(Alfred Weidinger)表示。
2017年,在全世界眾多的重點展覽都可看到沃姆的作品,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的奧地利國家館,而在維也納的21世紀之屋(21er Haus),正展出他最新發表的「展演性雕塑」(Performative Sculptures)作品系列。
展名中的「Performative」,令人聯想到英國語言學家約翰.奧斯汀(John L. Austin)著名的「言語行為」(speech acts)理論,以及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別理論中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在語言學的範疇中,言語不僅作為溝通,更是去引導或完成一個行為,或是用以構築與執行某項認同。性別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即便是最平凡、無所謂的溝通與言語行為,全都是展演性的,目的在於定義與維持身分認同;也就是說,認同的建構不單是言語上的,更含括了動作、行為和手勢的展演性。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沃姆的「展演性雕塑」,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試圖展演的,正是社會符號、意識形態、行為以及認同之間的衝突與關連。
厄文.沃姆2003年作品〈肥胖之屋〉
Erwin Wurm, Fat House, iron, wood, polystyrene, aluminium,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video on DVD, video projection (8:40, looped), speaker, 540x1000x700cm, 2003.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Bildrecht, Vienna, 2017
「展演性雕塑」中包含幾個不同的主題系列:「房屋攻擊」(House Attack)、「家具」(Furniture)、「物件」(Objects)及「擊打與治療」(Beat and Treat)等。在「房屋攻擊」系列中,被沃姆選中的歐美建築物模型,有些是可辨識的地標,有些是知名建築師的作品,有些是未知但與沃姆個人有著相當程度的連結。他先用黏土塑造出這些建物的模型,接著在鑄型前他會用各種想得到的方式,對它們使盡全力發動攻擊,像是躺上他父母的房子把它壓扁、跳上維也納歷史悠久的精神病院狂人塔(Narrenturm)、在德國戒備森嚴的史坦翰監獄(Stammheim prison)牆上鑿洞、於加州最古老的聖昆丁州立監獄(San Quentin prison)劃下深深的切口,或是猛踹一座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地下碉堡。也就是說,沃姆大肆攻擊的目標,都是具有矯正人類行為功能的特定類型建物。這些具有針對性的破壞性行為,無疑是對社會約定俗成標準規範的挑釁與抵抗。
維也納21世紀之屋「厄文.沃姆:展演性雕塑」展場空間
Exhibition View "Erwin Wurm. Performative Sculptures".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表演性雕塑」的主要影響是對於「創造性過程」的強調。對沃姆來說,世上所有的人、事、物都缺乏永久性,但是透過對於所採取行動的選擇,人們有可能由此控制自己的人生。沃姆所提出的觀點,是在社會脈絡中對自身行為的批判性反映,以彰顯自我的主體性,避免讓自己淪為一個目標對象。 但正如沃姆曾說過的:「我的作品處理的是關於平凡的存在中最微不足道的小劇場,無論你試圖透過哲學或對症下藥或任何手段來處理它,最後你只會發現,這永遠是樁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