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權在路上
台灣文化平權相關展演活動觀察
日前參與一項以「文化平權」為核心概念的提案徵選評審會議,內容鼓勵創作者針對相關理念與族群提出可被執行的計畫,並須在計畫尾聲舉辦展演活動。在會上,評審們對於提案內容分別提出各種建議,討論也出現不同方向。諸如,計畫的預設觀眾是哪個族群?是一般觀眾,還是有特別的對象比如身心障礙者?或是樂齡族群?計畫的參與對象設定為何?這一連串的討論,不僅揭示目前「文化平權」、「文化近用」受關注的情況,就我於本次評審會議中所觀察到的提案內容,創作者們對於相關議題如長照、罕見疾病、性別與思覺失調等面向皆有關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相關創作計畫的發展並不容易,除少數創作者因自身經驗相關,而能提出較完整的計畫,大多數的創作者仍是傾向透過媒合方式介入上述議題,透過參與式的協作做為計畫的核心。在進一步介紹近年當代藝術在文化平權的作品前,應先釐清「文化平權」的意涵。
文化平權與文化近用的概念,在近年來逐漸受到矚目。文化部將文化平權列為主要業務之一,並且在2017年起籌組「文化平權推動會報」,整合相關組織資源。在其業務內容摘要說明中,開宗明義指出:「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必須積極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不會因為身分、年齡、性別、地域、族群、身心障礙等原因產生落差。」由此可見,文化平權主要是希望藉由業務的推動,提供更加多元的藝術展演活動,進而達到降低觀賞門檻與參與的限制,以及推廣平等參與文化活動並促進多元文化發展的目的。
幾個文化平權的展演案例
文化平權所要推動的,是鼓勵不同族群接近文化,創造友善的觀展/演環境,其次則是透過藝術計畫的進行,邀請不同背景的觀眾參與創作與展演,試圖彌補文化和藝術參與的落差。回顧近年來在藝術場域的相關展演事件,可觀察到幾件相關作品。
台北當代藝術館「時光之舟─陳哲偉個展」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時光之舟─陳哲偉個展」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不同於大部分創作來自於相關補助計畫的鼓勵,藝術家陳哲偉的作品是屬於全然自發性的創作。他曾先後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養神院」中,探討精神疾病和療養院歷史的關注,而後接續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個展「時光之舟」。在當代館的展覽,陳哲偉和花蓮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的學員們一同參與創作,並將最終結果於展覽中呈現。陳哲偉在此計畫中,先是藉由機構和院方的聯繫,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探訪玉里鎮民和學員的生活情況,再將病友的故事加以梳理記錄。當時的展覽,陳哲偉同時展出思覺失調病友的肖像,藉由肖像本身直面現實的特質,突顯出其在現實缺席的情況。(全文閱讀551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