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創新實驗
紐約MoMA「破碎的自然」展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MoMA(藝術收藏+設計 2021年4月163期)
美國太空總署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空照圖
NASA, Images of Change, Three Gorges Dam, central China, September 24, 1993 – August 22, 2016. Courtesy NASA, left photo: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Landsat Missions Gallery,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 USGS and NASA
NASA, Images of Change, Three Gorges Dam, central China, September 24, 1993 – August 22, 2016. Courtesy NASA, left photo: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Landsat Missions Gallery,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 USGS and NASA
2018年,「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指全球的生態足跡網絡超越了地球可用的生物承載力)為8月1日,2019年加速到7月29日,2020年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放緩到8月22日。在提醒人們「地球正處於危機」的數十種監測指標中,「地球超載日」只是其中之一,它與生物多樣性、食品生產、平均全球地表溫度及二氧化碳與大氣濃度的變化、地球的人口、資源的枯竭等五大關鍵環境指標密切連動。女性主義學者唐娜.哈洛維(Donna Haraway)指出:「大地之母蓋婭(Gaia)不會也不在乎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意圖及需求,但蓋婭會質疑人類的存在,因為我們激怒了祂的殘酷突變,威脅到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宜居環境。」哈洛維的論述引發了深度的思考:究竟蓋婭是否會放棄我們,將人類的一舉一動視為對地球生命系統無可救藥且無法修復的破壞行動?今日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昭告著人類面對氣候加速暖化所衍生的病毒變異威脅,遭受破壞的自然界,發出生物物種之間失衡的警訊。
艾力克斯.高德2013年作品〈火星〉 Alex Goad, MARS, Ceramic, marine concrete, and steel, each module, 45x45x32cm, 2013. Installation view in Broken Nature: Design Takes on Human Survival, the XXII Triennale di Milano, March 1, 2019–January 28, 2018. Courtesy Triennale di Milano, photo: Gianluca di Ioia
從微生物到宇宙,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各個層面上都是由無數的鏈結所組成,但隨著工業革命帶動的文明高度發展,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許多鏈結已經被不可逆轉地割裂了,特別是那些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關的有機關係結構。在人工智能時代,伴隨著氣候變化而來的環保意識,究竟意味著什麼?這般惡果影響之深,造成自然與地緣政治混為一談的現象,如同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關於自然政治的論述的提問:「20年前,誰會想到政治學家無法忽略地球氣候系統及其所有的不確定性?」拉圖爾進一步指出:「如同我在《面對蓋婭》(Facing Gaia)中所說,我們必須思考另一種定義生物與地球之間關係的方式。」
豬股亞希2016至2017年作品〈思想進化#1:Kiku-ichi(炸藥)〉Aki Inomata, Think Evolution #1: Kiku-ichi (Ammonite), Monitor, HD video (color, sound, 2 min. loop), ammonite fossil, resin, 14.5x12x6cm, 2016-2017.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HO KUBOTA GALLERY
榮登《時代》雜誌「20世紀百大影響人物」的自然生態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於1962年出版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此書發表八年後,美國成立了環保署,頒布多項保護環境與野生動、植物的法規,而世界自然基金會及綠色和平組織等國際環保團體相繼成立,聯合國也積極召開全球環境大會,頒定包括《京都議定書》在內的多項環境公約。瑞秋.卡森開創性的著作《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享譽全球,她的「科技書寫」既有伽利略的嚴謹,也有梭羅的詩意,她積極推動環保運動,讓「生態」一詞蔚為顯學,她的重量級著作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如同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的《新天文學》(Astronomianova)與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物種起源》(On the Species of Species),藉由改變人類的思想而改變了歷史。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1年4月號163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4月專輯:Woven Cosmos 集智.寰宇之構】
.將沙漠樣貌化現為心靈狀態──從沙漠地景藝術節回望世界
.為歡樂的未來而造──妮姬.德.聖法爾的繪畫、雕塑與建築
.重建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創新實驗──紐約MoMA「破碎的自然」展
【4月專輯:Woven Cosmos 集智.寰宇之構】
.將沙漠樣貌化現為心靈狀態──從沙漠地景藝術節回望世界
.為歡樂的未來而造──妮姬.德.聖法爾的繪畫、雕塑與建築
.重建自然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創新實驗──紐約MoMA「破碎的自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