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非洲文化季」
觀看三位非洲藝術家
法國以非洲為主題的年度盛會「非洲文化季」(Saison Africa 2020)原本預計於2020年下半年(6月至12月)舉辦,但因國際新冠肺炎疫情關係,許多展覽均不得不延期開幕或以虛擬數位模式進行,法國政府也決定將該文化季延長到今年7月結束。
在這一年半期間,許多相關藝文活動游移在延期、暫停、暫時開幕、再度延期或最終取消等不同的決定中,呈現出相當混亂的現象,但其中幾場活動仍值得注意。首先是以非洲藝廊與藝術家為主的1-54非洲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1-54 Contemporary African Art Fair),與國際藝術拍賣公司佳士得合作今年1月在該公司巴黎分部舉辦首屆為期四天的博覽會。原本只在倫敦(2013年起)、紐約(2015年起)與馬拉喀什(2018年起)舉辦的1-54非洲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在巴黎首展共結集廿間國際藝廊,並同時推出許多創新作法,如豐富的數位座談活動,與數位藝術交易平台Artsy合作推出「線上參觀室」(viewing room),以及與藝術品交通運輸公司康維里歐(Convelio)合作提出線上即時估價服務等。
另一起重要事件則是,法國政府確認將歸還貝南共和國廿六件目前保存在巴黎布利碼頭─賈克.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的古文物。它們是1892年在該國成為法國殖民地之前,法國軍隊自達荷美王國(Kingdom of Dahomey)中劫取帶走的藝術作品。而正是在這座保存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與美洲具有當地民族特色之文化古物與藝術作品的博物館中,目前可以參觀到重要非洲當代藝術家巴特雷米.托果(Barthélémy Toguo)個展「人性想望」。
巴特雷米.托果 流亡之路 2016 木船、織物、酒瓶 尺寸依場地而定
©Courtesy Bandjoun Station et Galerie Lelong & Co./ ©ADAGP, Paris 2021
「身負使命」的藝術家
1967年出生於喀麥隆的巴特雷米.托果,從跨國的求學經驗中,一開始就致力於一種充滿使命性的藝術創作。他早期的系列作品無論是作於2000年知名的「印章」版畫印刷作品「新世界高潮」──影射身為外國人在進出不同國境時海關官員在護照中「打印」的標記:一個個允許你我自由行動的「通行證」,或是2001年的表演創作〈純潔與乾淨〉和〈在一間土耳其監獄中〉等,均帶有強烈的政治批判性,質疑何謂「合法」、「邊界」與「公民」的定義?這些作品可謂很早地預告了近年來世界各地所面臨重要移民潮現象的國際問題。
托果的創作中帶有一種「使命性美學」,常常揭發當代世界的失調,譬如他為此次展覽創作名為「水的重要」的裝置作品,意圖引導人們關注飲用水之取得與有限的嚴重問題。
托果從1998年開始恆常地使用水彩來創作,會使用此一容易上手的創作媒材主要是因為他長年來頻繁旅遊的生活模式與經驗,同時也累積一系列「日記」與「筆記」式的作品,呼應他慣常從時事與日常生活中找到靈感的創作過程。同時在其中也可見到一系列象徵非洲的野生動物,但最常見的還是帶有非洲人形體特徵的人類,細長的肢體與特殊的形態與自然萬物「合諧地」共存在一不明的宇宙空間中;常見的頭骨除了呼應家族「祖先」與傳統信仰之外,同時也帶有神聖與神祕的意象。
「觀察時事」的藝術家
同時在巴黎娜塔利.歐巴迪雅藝廊(Galerie Nathalie Obadia)推出個展的幾內亞比索裔(Guinea-Bissau)藝術家努.巴雷托(Nú Barreto),同樣以觀察時事為主要的創作理念。巴雷托最初以攝影創作為主,但很快開始應用回收的物品來創作,尤其是從超級市場中回收的紙板或報章雜誌,運用一系列以素描、剪貼、拼裝、組合等手法創作大量紙上作品,主題常常與非洲當代時事息息相關,其中不乏許多關於正義、壓迫、苦難、政事、醜聞等沉重的議題。
「並不完美與當務之急─努.巴雷托個展」展場一景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de la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 / Bruxelles ©Photo: Bertrand Huet / Tutti image
巴雷托個展「並不完美與當務之急」共展出一件由四十二張素描組成的大型裝置與七張中型素描作品,均是藝術家在法國封城期間完成的,呼應這段特殊的疫情生活。就像一本日記,也是一種紀錄,在此展出的〈素描日記1〉是一系列三大裝置的第一件作品,其中呈現出許多看來慌亂不知所措、手腳亂向搖擺、有時看似往下墜落或是相當不安的滑稽人物。畫面中時而穿插一系列帶有象徵意義的物件,如木椅、酒瓶、皇冠或房屋的插圖,酒瓶與房屋的形象明顯指涉「閉關」的限制禁令所帶來的精神壓力,皇冠除了象徵「權力」之外,同時也影射許多非洲國家至今尚存的傳統皇室社會運作模式;木椅所象徵的則是「舒適」的概念,但那是一種無視他人不安困境的「自私」狀態,這一切均呼應該展標題,世上「並不完美」的事實上是你我人類本身。
「研究史料」的藝術家
有別於托果充滿批判觀點但同時不忘歌頌生命與大自然的複合媒材創作,以及巴雷托充滿時事插畫風格與詼諧感的素描作品,本文介紹的第三位非洲藝術家薩米.巴羅吉(Sammy Baloji)的藝術概念從人文科學研究的定位與背景出發,具有相當嚴謹的學術面向。巴羅吉主要以剛果加丹省地區(Katanga)為創作背景,他對於剛果當代社會的變遷、其人文與民族學、建築都會與工業發展等有高度的興趣,並試圖去觀察、探討它們與過去比利時殖民遺產與歷史化過程的對應與關聯。
薩米.巴羅吉「瑞典隆德康斯特豪爾藝術室─其他寓言,交織對話中的片段」系列裝置作品局部 ©Daniele Zachrisson
這次應「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之邀,巴羅吉在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e Paris)推出的展覽是他2019年駐村羅馬法國學院─梅迪奇別墅(Villa Médicis)的研究成果。以「印地安風地毯」為主題,他展出一系列以地毯圖版為主的繪畫與木雕作品,基於文獻記載重組出過往的商業交易旅程與版圖,進而思索自16世紀起介於剛果王國、葡萄牙與梵諦岡教廷之間的政治、宗教與經濟往來與影響,以及異國風情意象在過去如何透過殖民主義發展而流傳到世界各大洲的過程。(全文閱讀553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