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開放的空間契約
第十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空間契約(spatial contract)。在政治分歧逐漸擴大以及經濟不平等加劇的背景下,我們號召建築師發想空間,於此我們可以寬容地「共同」生活。──第十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哈希姆.薩基斯(Hashim Sarkis)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哈希姆.薩基斯
(Photo: Jacopo Salvi)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原定在2020年舉辦的第十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為了防疫考量而在去年3月初即決定延後於同年8月底展出,因為全球高踞不下的疫情又再度宣布延期至隔年,終於在今年5月下旬,正式於綠園城堡、軍火庫和馬格拉堡(Forte Marghera)登場。主題展集結來自四十六個國家的一百一十二組參展者,以及由來自世界多國大學學者組成的研究站(stations)執行的主題計畫;國家館共有六十一個國家參展,包括首次參加的格瑞那達、伊拉克和烏茲別克共和國。
隨著疫情大流行而在國家、族群、社會之間叢生出各種分裂和齟齬,使本屆雙年展展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的提問看似相當精準地切中人類的當前處境,「在被迫隔離的情況下,某種程度上可說帶有些許諷刺性」哈希姆.薩基斯表示。事實上,這個主題在疫情爆發之前數個月便已形成,後設性地來看不啻於一種巧合,不過哈希姆.薩基斯對此問題意識的思考起點包含數個當今人類所面對的現實議題,諸如愈加嚴重的氣候危機、大量人口的遷移與離散、多國國內外政局不穩,以及日益擴大的種族、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無一不是人們所應正視的嚴峻挑戰。同時,這些原有的難題似乎也因為疫情而更加突顯,迫切地逼使人們去思考、想像未來「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在本屆雙年展中,策展人拋出這個開放性的提問,希望透過以建築做為途徑提出對此問題的回應,打開各種可能的討論。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綠園城堡展場一景
(Photo: Marco Zorzanello)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那麼,這句問句中的主詞「我們」所指為誰?「共同」涉及的範疇有無定界?在這個提問中,其實每個字詞都是關鍵字。哈希姆.薩基斯逐字拆解釋義展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 Will / We / Live / Together / ?),在英文的語境中依照策展人論述的順序:「如何」指的是實踐的方法和實際的解方,即是在建築學思維中最攸關的「解決問題」;「將」示意放眼未來,同時探尋建築的想像力中所提取的視野和決斷力;「我們」為第一人稱複數,在此含括了不同的民族(peoples)以及其他的物種,籲求更具備同理、同感共情的建築;「生活」不僅只是存在於世,更是茁壯、繁盛、得以棲居和生命力的躍然表達,為出自建築內在固有的樂觀主義;「共同」意味的是集體、公共、普世的價值,強調建築做為一種集合的形式以及一種集體表現的形式;最後的「問號」則表明它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因此這個問句並不是修辭意義上的反詰,而是真正向外尋覓多樣的答案,並熱切歡迎建築內在所承載與憑藉建築而展現的多元觀點與多重性。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軍火庫展場一景
(Photo: Marco Zorzanello)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關於「共同」,哈希姆.薩基斯在策展論述中開宗明義說明其五種意涵:「共同做為人類,儘管人的個體性日益增強,我們仍嚮往無論在數位還是真實空間中均能與彼此及其他物種連結;共同做為新的家庭,尋找更多樣且更能合宜安居的居住地;共同做為訴求於平等、包容接納和空間認同的新興社群;共同跨越政治藩籬以想像新的聯盟地誌;共同做為一個星球,面對為所有生命的續存而須展開全球行動的諸多危機。」這樣的宣言,對應了哈希姆.薩基斯為此次雙年展規畫的五大子題(策展人在此使用建築設計測量的「尺度」〔Scales〕一字):「在多元生命之中」、「做為新家庭」、「做為新興社群」、「跨越藩籬」,以及「做為一個星球」,前三者布局於軍火庫展區,後兩者於綠園城堡中央主展館呈現。(全文閱讀554期藝術家雜誌)
【7月專輯│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