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全球南方.機構實踐
專訪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
圖版提供/廣東時代美術館(藝術家2021年10月557期)
蔡影茜現為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曾參與2009/2010年度阿姆斯特丹德阿佩爾藝術中心(de Appel Amsterdam)策展學程,2010年進入廣東時代美術館服務。在蔡影茜的寫作中,能見到她對藝術機構批判實踐的思考,這也能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發展與不同項目中見到:她於2012年發起「泛策展」研討會項目,陸續引介策展、藝術研究、城鄉、文獻、南方、亞洲間的交流等議題;策展方面,曾以「時代異托邦」三部曲反思該館的機構定位,也曾以「潘玉良:沉默的旅程」及「非黑/非紅/非黃/非女」等展覽,透過與亞洲女性藝術家如潘玉良、車學慶、鄭明河的對話碰觸女性議題;2016年發起「一路向南」計畫,以研究、駐地、委任創作促進南中國與全球南方間的對話;更在近期該館官方網站改版後,擔任增設的Podcast節目「生滾粥」主播及電子期刊《On Our Times》主編。蔡影茜於廣東時代美術館一路以來的實踐展現了內化的「機制批判」視野,在館內的不同項目中體現變革的可能與活力,也緊繫該館所在地珠江三角洲區域(以下簡稱「珠三角」)不斷流變的狀態。為了更貼近這些豐富實踐背後的視野,我們在8月6日上午與蔡影茜進行線上對談。
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
布蘭達.費南德斯.比雅紐瓦(以下簡稱「布」):您會如何描述廣東時代美術館在中國當代藝術生態圈中的特殊性?
蔡影茜(以下簡稱「蔡」):特殊性未必是件好事。在2008年北京奧運後,中國興起了一場美術館熱潮,特別是由私人單位如房地產、金融、私人藏家等資助創辦的當代藝術館。在這個意義上,廣東時代美術館並不算特殊,因為我們也是在這段時間創立,建築本體完成於2008年,2010年年底向公眾開放,創辦方「時代中國」也是個房地產實業。然而,自營運以來,我們確實在節目規畫上享有極大的自主性,比起以藝術機構做為資本或品牌包裝的工具,我們更重視當代藝術的公共角色。
吳尚育(以下簡稱「吳」):從您早期的書寫就能留意到您對機構批判實踐的關注,這也反映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發展及項目規畫上,想請您談談廣東時代美術館如何藉由機構實踐體現「新機構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的精神──藝術機構做為介於社區中心、實驗室及學院間的活躍空間?
蔡:「新機構主義」是我們在八年或十年前剛開始營運時比較關注的,但現在比較不是關注的重點。我們愈是與地方觀眾溝通、回應地方脈絡,就愈了解到這個深植於西北歐社會福利民主系統的機構模式其實相當理想。如果你讀過尼娜.蒙曼(Nina Möntmann)的文章,就會了解新機構主義在某一程度上失敗了,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及右翼民粹主義崛起之下,所以我們現在比較少談這個議題。在廣東時代美術館十多年來的工作經歷及造訪西方機構的經驗中,我發現我們的觀眾對於在美術館中將看到什麼、體驗到什麼有著非常不同的期待。或許整體來說,亞洲的觀眾相當年輕、相當好奇,但也變得很快。與其建立一個遵循的模式,我們應該嘗試更多實驗。
林一林 安全渡過林和路 1995 行為藝術
於2016年蔡影茜、侯瀚如策畫的「三角洲行動之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展場一景
「大尾象工作組」由藝術家陳劭雄、梁鉅輝、林一林與徐坦組成,1990年代活躍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區域,以作品及城市空間介入反思該區域在改革開放後爆炸性的經濟起飛及不斷變化的城市景觀。
吳:在台灣近期吹起了一股「南方熱」,展覽及節目使用「南方」一詞屢見不鮮,但我們對「南方」的使用時常與地理概念相連,如台北以南、台灣和東南亞、南島語系,相較之下您所論述的南方與「全球南方」的觀念更相近,涉及對權力結構的反思、殖民、資本及勞力流動、性別、種族等議題。當初是什麼契機讓您開始研究「南方」並將此框架運用在廣東時代美術館的節目規畫中?
蔡:我在2016年參與一趟策展田調之旅,那一年去了哥倫比亞、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和哈瓦那。我一直都對拉丁美洲感興趣,那趟旅程相當短暫,但我們都深受啟發。當我與該區域的藝術家對話,我發現我們有許多共享的母題及歷史遺產。於是我們開始探索各種跨越邊界的團結形式的可能,如國家、洲、陸地和海洋、不同基礎設施與系統間的邊界,接著我們找到連結東南亞小型機構的可能,也發現在藝術語言方面,1980年代、1990年代於珠三角活動的藝術家所關注的日常生活、全球消費主義及都市化等議題,都能在上述區域的藝術家實踐中見到。
古巴裔藝術家亞德利安.梅里斯(Adrian Melis)為創作2019年度「一路向南」委任項目支持的3頻道有聲影像裝置〈喘息之師〉赴廣東工廠進行考察
所以這涉及將中國南方與不同的認識論連繫起來,特別是福建及廣東一帶,歷史上這一帶有相當多移民工人,而中國南方更是透過殖民商品與南方世界相連,不僅包含東南亞,甚至觸及西非沿岸;在2000年年初,廣州有著亞洲最大的非裔貿易社群,與珠三角於1990年代甚至更早建立的「世界工廠」狀態相關;氣候方面,廣州受氣候變遷影響,也可被視為熱帶。以上種種啟發我們藉由節目規畫及研究方向,將廣州及廣東時代美術館與具不同立場的機構做連結,與南方世界的知識論相連更勝於沿用北方或西方的思考模式。
(全文閱讀557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