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
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2021年7月31日~2022年8月14日
圖版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藝術家2021年12月559期)
自宋代以來,因蘇東坡提倡「士人畫」,文人藝術成為中國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隱居山林是常見的主題。兩千年來,「隱居」這種脫離世俗社會的狀態,是中國文化認為修身養性的理想境界,與此同時,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也是文人所嚮往。隱居山林或是和文人雅士一起彈琴、下棋、喝酒、作畫,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人辯論的主題。從書畫中,我們看到文人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隱居或雅集。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展示書畫、瓷器、玉器、太湖石等館藏作品,探索中國士大夫如何用書法、山水畫、庭園畫表達內心的精神世界,也探討中國前現代的兩個重要主題:「隱居」與「雅集」,邀請觀者在疫情時代透過此展覽思考人類之間聯繫的脆弱與力量,展出重要作品包括文徵明的〈東林避暑圖〉及《拙政園圖詩》、石濤(朱若極)的《尋僊山水圖》與李結的〈西塞漁社圖〉。
文徵明 東林避暑圖(局部) 1515 水墨紙本 33×298.5cm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中國前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自律的人或許能專心致志,但更多人認為在野外、山林之間才是最適合修身養性的地方,於是轉向大自然尋求靈感。中國山水畫中的人物通常描繪人類對世界的思考,他們有時站著凝視,有時坐著思考,為其所在的風景增添趣味與意義;他們並非是旅行者或勞動者,而是隱士──為了與大自然能量聯繫而脫離社會潮流的人,有時候,畫中人物的服裝形式會暗示他們是選擇退隱的士大夫。
隱居於鄉村
在中國前現代社會,大多數受過教育的男性目標是成為士大夫。由於他們不能在家鄉任職,因而整個職業生涯不斷地遷移,在陌生的城鎮擔任官職。對許多士大夫來說,在出生地附近的湖泊、河流或山脈旁蓋一棟質樸的房子、簡單地生活是最大的夢想。在山川之中,他們可以擺脫官場上的煩惱,因而鄉村隱居的主題常出現在詩歌、散文、繪畫和裝飾藝術品上。
吳歷 墨井草堂消暑圖(局部) 1679 水墨設色紙本 36.4×268.6cm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通常,創作者會描繪茅草屋頂和灌木叢門來象徵居住者已放棄職涯野心,又或者是畫中沒有人物,意味著居住者在屋子裡頭,可能正在閱讀、寫作或享受酒醉後的午覺,例如吳歷的〈墨井草堂消暑圖〉可見一位學者在山林中愜意閱讀,袒胸的學者暗示夏日,構圖裡的橋瓦、蓮花池、柳樹顯示這是精心設計的造景,試圖與周圍的自然融合。有時,我們也能看到退休的士大夫與朋友聚會喝茶或飲酒,享受離開官場後自由擇友的日子,例如陳洪綬的〈山水圖〉,兩位文人坐在河邊涼亭對話,一位執扇,另一位身旁堆著一疊書,侍者手拿著酒或茶以及古琴,古琴是最能象徵文人學者的中國傳統樂器。
漁夫和樵夫
描繪隱居的風景通常只有少數人點綴在山丘和溪流中。由於身為畫家或詩人的士大夫多居住於城市,最常以漁夫和樵夫做為想像力的表達,因這兩種職業不屬於社會主流的期待。畫中的漁夫在水道上自由划行,樵夫愜意地收起一捆捆木柴,他們對宮廷的陰謀和野心一無所知,隨心所欲地生活。例如在蔣嵩的〈冬景山水圖〉中,一位頭戴寬帽之垂釣者耐心地釣魚,留白的山石象徵積雪的冬季;又如石濤的《尋僊山水圖》冊頁盡是以漁夫傳達隱居的意象:與世隔離的居所、河流旁的小屋、悠閒的垂釣者,在在暗示著隱士生活。漁夫和樵夫與自然力量和諧相處,生活的重心處在陽光、風和雨中,而非龐大的官僚機構。(全文閱讀559期藝術家雜誌)
石濤 尋僊山水圖(局部) 約1690年代 水墨設色紙本 每頁14.9×27.3cm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