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市,依然是我們的博覽會場
京都摩登建築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2021年9月25日~12月26日
城市規模的博覽會
京都市內存在時代疊加的線索,你可以今天繞10世紀的都城邊界體會平安京的尺度,明天循20世紀初的洋風建築了解古都的現代化。然而,這般時空旅行並非我們當代人獨享的樂趣──以整個京都市為博覽會會場的概念早在19世紀末便已萌芽。1891年利用琵琶湖疏水運作的京都蹴上發電廠(日本首座商用水力發電廠)正式啟動後,京都路面電車(日本首個營利電車系統)也如火如荼地鋪設。隨著市內移動時間縮短,追求觀光效益的各博覽會也逐漸將城中新建設與郊區名勝古蹟納入會場地圖,引導與會者飽覽京都。
1928年慶祝昭和天皇即位的「大禮紀念京都大博覽會」,就是一場將城市定義為會場的博覽會。我們可清楚地在吉田初三郎為活動繪製的〈京都圖繪〉中,看出此盛會的概念與野心:畫面右上方從遠在彼端的東京畫起,連富士山也「入鏡」;順著黑白相間的鐵軌記號由東向西閱讀這張鳥瞰圖,能找到沿琵琶湖畔深入京都的鐵道,而與之平行的是穿透山稜的琵琶湖疏水,前者是人與貨物的路徑,後者則是水與電力的動脈;繼續向西,能看到緊鄰平安神宮的東會場,此處為現在的岡崎地區,其中的大禮紀念京都美術館就是現在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的前身;再往西跨過鴨川、掠過市中心的御所(現京都御所)與府廳(現京都府廳),另有一處鄰接二條城城池的西會場(現千本丸太町一帶);接下來向鳥瞰圖底部、也就是南邊移動視線,有顯眼的「京都站」標誌和與之鄰近的南會場(現國立京都博物館);再仔細瞧瞧這些會場周圍及鴨川兩側,能發現許多路面電車穿梭於維持棋盤式格局千年的市井,載運人們展開這場以參觀博覽會為名義的都市巡禮。
舊帝國京都博物館正門守衛室至今仍保留片山東熊以法國巴洛克風格為基底,佐以古典主義折衷的「摩登宮廷」造形。
(攝影:趙宜恬)
展覽動線深入城市
大禮紀念京都大博覽會「城市即會場」的概念與吉田初三郎的鳥瞰美學,於今年京都市京瓷美術館開館一週年紀念展「京都摩登建築」復甦。展覽主視覺以魚眼拍攝手法向吉田初三郎風格致敬,描繪許多京都摩登建築,四方位還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神獸加護。展場以該館新設的東山立方館為知識據點,運用城市漫遊語音導覽與推廣活動將觀者導向市街,邀請大眾以更深入的視點觀察這些見證京都現代化的百年建築。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館長、建築師青木淳於預展致詞中表示:「有些人好奇本館東山立方之定位不是當代藝術展演空間嗎?為何會在此推出聚焦20世紀上半葉建築的展覽?對此,我想強調的是這些百年建築『現在仍活著』。它們不僅依然矗立在京都,還有不少持續做為人們活動的場域,發揮著建築機能。因此,非常希望大家藉由室內展場的文獻資料了解時空背景後,實際赴往街坊欣賞建築。」展覽顧問之一的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名譽教授中川理則進一步呼籲:「實際探訪建築並非純粹鑑賞,也期盼人們能觀察現狀並進一步反思百年建築的保存與活化問題。」兩位的致詞其實提示建築展覽的一大重點:討論建築,不可迴避建築所在的環境,也必須關懷建築的使用情形。此外,「無法展示建築物本身與其所在環境」可說是建築展最關鍵也最難解的遺憾,而這就是為什麼本次展覽特意選擇現存建築的原因──我們不能把它們搬進屋子裡,那就請各位直接到街頭去欣賞吧!
「京都摩登建築」展場一景。中央展台上陳列著舊京都府廳的屋頂裝飾。
(攝影:趙宜恬)
京都現代建築百選與七分類
注重歷史風情(也可說是觀光資源)的京都對於市中心之開發相當謹慎,再加上有幸免於戰火、天災波及,當前留存的現代建築之代表性與保存完整度皆勝於東京與大阪。如何從中選出詳加介紹的案例?籌備初期,館方首先列舉兩百五十案現存京都的現代建築,展覽顧問團隊自其中精選百組後再進行投票,最終選出卅六案。
展覽如前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精選再精選後的卅六件建築個案的深入研究與檔案資料,匯集呈現於東山立方,第二部分則是京都街坊中的現代建築實境探索;也可說一部分有參觀時間限制,另一部分不僅廿四小時皆可親炙,且就算展期結束也不會「被卸展」。圖錄亦分為兩章節,首章忠實收入東山立方展場的七個子題:「古都的再生與現代」、「樣式的精華」、「和洋交織」、「教會建築家之夢」、「都市文化與現代」、「住宅與現代社區」和「現代主義建築的京都」,以線性時間軸介紹現代建築的誕生與開展;第二章則按著京都街廓介紹建築實例,驅動讀者以現代建築為主題,按圖索驥地認識京都的另一面貌。礙於空間限制而無法逐一在展場介紹的另六十四件案例並未成遺珠,仍一同被收入圖錄,構築充實的京都建築史學術資料。(全文閱讀559期藝術家雜誌)
「京都摩登建築」展場一景
(攝影:趙宜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