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何之境?
國立台灣美術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或「未至之城」)策展團隊意圖引領觀眾思考亞洲的未來為何?展中呈現的時序和空間感,對觀眾而言是開放的。此規畫不僅向線性的「現代性」特徵拋出懷疑,以跳脫(西方)凝視亞洲之於「異國情調」的既定印象。展中「科幻意識」源自亞洲的真實,根基於「共同生成」的現代性,存於跨界、混雜且交纏的自我、身分、生存環境和他者等認同政治之中。
盤根錯節的樣貌,考驗著觀眾認識展覽的能力。誠如策展團隊的核心目標:亞雙展多方重疊過去的「未來想像」和「當下的未來想像」,邀請觀眾以入境或似於城市裡移動,盡依自身個性和興趣來閱讀作品。
策展團隊將作品組合成「市街」感,既喧嘩也單獨呈現,且不為展場設置章節等說明。我坦承觀展時隨即失去方向,各種不適聚集而成,進而意識過往觀展方式受到挑戰,思考「觀看」習慣亟需「變形」。這些因素驅使我重省如何閱讀「未至之城」的認識論,即得檢視「策展性」(curatorial)的命題。
論及「未至之城」的「策展性」,意圖在於創造觀眾於高數量作品,與各種「亞洲」遭遇的紛雜歷史、政治、地理、族群、環境和身分認同等議題,開放探索的尺度,藉差異而交錯的經驗與觀察,以自身狀態構築出模糊界限的感知方法。在這種有機的組構過程中,阻絕自權威的各種定性思考,賦予觀眾成為主動的參與者,期以自律╱為的態度錨定內在的「認知地圖」,體認各種反映「亞洲」議題的再現、轉喻、隱喻、戲謔、寓言、神話等的烏托邦詩學。
亞洲城市的再認知:一種觀展方式
策展團隊「建議」觀眾以入境或移動於城市的方式「參與」展覽,即預告本屆亞雙展朝往反覆動態的未來空間營造,這一路上將充滿費解、模糊但開放的對話過程。這項策展意識言之有趣,卻處處充滿風險,換言之,這樣的「策展性」構成反而提問何謂亞洲城市的實質內涵?觀眾又能憑藉什麼脈絡進入「虛構」的亞洲城邦?亞洲的城市意象又如何捲動展場的空間布局?我無法在展覽中找到有效解答。
我試以加拿大地理學者泰瑞.麥吉(Terry McGee)1991年提出亞洲城鄉一體化的「Desakota」空間模型,形構本文的認知框架。麥吉對「Desakota」模式的觀察,意味亞洲都市空間發展脈絡下的「區域城鎮」與「鄉村」,並非如歐美語境區分城市及鄉村概念般對立。在亞洲不少城市,兩種空間類型於經濟發展歷程中產生「既非城、也非農村」的動態作用,彼此間交錯、疊合、交融等協調功能,淡化城╱鄉之間的界限。交集於各區的交通走廊,實存千絲萬縷的紐帶關係,與各種正式及非正式部門的產銷物流服務,而後者帶動各「灰色區域」的誕生。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回到展場的空間布署。亞洲特有的「城鄉─體化」空間模型,好比於無特意的展示說明下,放逐觀眾於各展間或作品之間的紛雜關係,感受不同展示區間「多中心但無權威」的獨立存在。展間通道如同物流與人力的交通走廊,透過觀眾移動並參與其中,任憑自身建構展覽的閱讀意義。各作品意涵不期過多的制式解讀,始終扮演著灰色朦朧的差異特質。至此,這種空間模型與展場意念共同呈現了非線性時╱空間的液態關係,激發觀者走入開放的反思場域。
本屆亞雙展的幾件創作,不約而同突顯了這種「反支配」空間模式中的人、環境、時序與身分的流變特質。印尼Bakudapan食物研究小組邀請參與者扮演農民、批發商或市長等角色,藉由操作糧食流通議題的桌遊,體認糧食管理危機與支配政治的社會情境;新加坡藝術家蔡艾芳(Genevieve Chua)於畫布上呈現時間延展、壓縮和消逝的詩性;台灣的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縱使未將其創作置入「未至之城」的室內展場中,卻也將成員身分和居所空間(屋舍、廚房、浴室和廁所),以流動且變換的低限創作,反映當代生活無窮慾望及不滿的情境中,回歸自我並詰問能量的循環可能。
「未至之城」多位藝術創作者透過「拼裝」意識、意象翻轉和技術轉譯等形式,呈現自身的環境觀察與省思。以越南藝術家阮陳烏達(UuDam Tran Nguyen)的創作為例,該作中介了越南城市的機車文化,且結合「聖喬治屠龍」的神話典故和機車廢氣,以「軟雕塑」戲謔呈現空汙問題。
李勇志「過期霓虹」系列作品於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灣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延續其一貫的日常表演特質,叩問疫情期間出現於美術館內的臨時設備是如何成為「新日常」;李勇志透過「盜採」和「臨摹」工業地景痕跡,介入個人與城市間的成長記憶;劉玗和吳思嶔則以發生於台灣與美國的末日預言為創作起點,回歸普世面臨災難背後的創造性,以及渴望「救贖」的純粹需求。
泰國藝術家朱拉亞農.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挪用泰國軍事政變期間的政宣歌曲,並保持每日剪貼報章新聞的習慣。五年來西里彭的身體實踐反映於「持續累積於現在」的未來視野(即便未來無從得知),藝術家介入「時間」,透過錯置、拼撕、挪移等「當下」行為,同時創造一個「不同的現在」和一場「不同的未來」的政治參與。(全文閱讀561期藝術家雜誌)
【2月特別報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訴何之境?──國立台灣美術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探尋亞洲未來式──專訪「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高森信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