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 L'ORCHIDÉE
蘭緣
傳說中,渤海中有三座島嶼──蓬萊、瀛洲和方丈,為神仙居所,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等君王求仙訪藥之處。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軒之樹皆叢生;茂林翠青、百花盛開、華實皆有滋味,吃了長生不老……。島上大自然的生態和居住在島上的人心中的「愛」,衍生出生生不息的能量,是種豐饒的循環……,這仙島就是我們安身立命的Formosa台灣。台灣經過千年的錘鍊,細數在世界上位居前十名的特種性就包括:地質地形、蕨類、蘭花、蝴蝶、蝶魚和鳥類,而自小我心中最初、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蓬萊」和「蘭花」。
我的老家位於台北市青田街,是座日式建築,有庭院,有小溝、有樹、有花、有草……。媽媽是綠手指,花園四季盛開梅花、桃花、繡球花、桂花、七里香……,但我最屬意的是白色的梔子花和棲息在樹上的蘭花,它們各有不同的香氣,幽幽的、淡淡的,安靜的在空氣中傳遞一種深沉平和的氛圍;而進入家門玄關處,映入眼簾的是由台灣國家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所創作的「蘭花屏風」,上面有兩句詩:「蓬島春風暖,翩翩夢亦香」;「爸爸!為什麼是蓬萊?為什麼是蘭花?」小小年紀總是好奇,所以內心深深刻印著父親的回答:「蓬萊就是仙島,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蘭花就是修身養性、高雅秀氣,是安靜的花。」有一年我的生日時,母親恰好赴美探望弟弟,父親帶來一幅畫給我:「郁秀!妳喜歡蘭花,這幅〈牛蒡蘭〉就是妳的生日禮物!」這幅畫好美!我好高興喔!父親平時寡言,面容嚴肅,但內心最柔軟,感情最豐富,他還記著小女孩的心意……。每每看到蘭花,就想到老家和那永遠瀰漫在空氣中的蘭花香氣。
陳慧坤 牛蒡蘭 膠彩 1996
蘭藝
2013年受時任台南市長、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先生之邀,連續七年策展台灣國際蘭展「結、金、蘭」藝術饗宴。台灣國際蘭展是由位於台南後壁「台灣蘭花科技生技園區」每年舉辦的全球性盛會,邀請各國中盤商來台下蘭花訂單。園區占地175公頃,擁有大量設備先進的溫室,與世界蘭展、東京蘭展被稱為世界三大蘭展之一,每年外銷產量龐大,是國家重要的經濟活動。我們把握好的機會及好的內容,邀請藝術家們透過他們的創新發想,結合音樂、舞蹈、舞台設計,各類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生活藝術,推出臺蘭服裝秀、蘭花宴、蘭花劇,創作蘭花鋼雕作品,邀請百位藝術家及設計師彩繪藝術陶盤,展出「人間國寶」李秉圭的蘭花木雕。李秉圭是前一段文中所述木雕大師李松林的兒子,李家是鹿港的傳統木雕世家,李秉圭是第五代傳人,他以台灣早年廢棄的「牛車輪」,創作出一幅優雅的蘭花景,作品上題著:「蓬萊山海托霜筠,全月烘轄絕賢塵,誰向漆園迷曉夢,澧蘭沅沚是芳鄰。」這座藝術品也是讚美「台灣和蘭花」的意境,相隔半世紀,父子頌蘭之心相同,不僅技術相傳,心境也傳承,傳為佳話。
有心人如凝視各種蘭花的中心花蕊,一定會感覺到不同的臉相、身姿、舞姿和表情,可謂百容、百姿、百態、百變,有趣極了。藝術家對此有感而發,創作了「蘭花變臉了!」的音樂劇、舞碼、歌曲……,部分作品曾在2009高雄世運會的開幕節目中呈現,這一切就是以蘭花為主體,可以創作出不同的藝術作品,營造了優雅的生活空間、氛圍,和生活態度。當然我們也創作出蘭花系列的日常食用器皿及花器、藝術品,讓蘭花深入庶民的生活中,展現台灣優雅平和的生活方式。
蔡爾平蘭花彩繪藝術陶盤作品〈蘭花之島〉
蘭嶼
蘭嶼舊稱紅頭嶼,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孤立火山島,位於台灣東南方外海,但沒人可想像在這麼一丁點大的島嶼上,竟然擁有一千多種植物,其中有65種是蘭花;這些蘭花中有好幾種類別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在過去的文字敘述說「蘭嶼曾經白蝶翩翩」;意喻於濃密的樹林中有無數的白花蝴蝶蘭生長在樹叢上;當然不只是有白花,還有許多種不同色彩的蘭花穿插其中,從地上到樹上都佈滿蘭花,所以被賦予蘭花之島的美名-「蘭嶼」。但令人遺憾的是蘭嶼這份美麗不再,因觀光、盜採、盜賣,環境被破壞等各種原因,目前在蘭嶼除非到深山,否則蘭影已逝。這段事實在蔡爾平及其女兒蔡書璇的陶盤作品中記錄並呈現給大家,透過作品,蘭嶼失花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讓大家記取教訓,珍惜所有生命。
據英國皇家植物園的報告指出:「全球21%植物物種正面臨絕滅風險,估計到2050年地球上的植物有四分之一走向滅絕;到本世紀末,有一半的物種可能消失不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家維講座教授與台泥前董事長辜成允先生,眼見全球自然環境被快速破壞,有感於人類必須和生物滅絕的速度賽跑,積極想為植物打造一個理想生存的空間,讓流離失所的物種在庇護地棲息繁衍延續生命,遂於2017年在南台灣屏東高樹鄉建立了「辜嚴倬雲熱帶植物保種中心」(KBCC)。此中心主要蒐集的項目是熱帶和亞熱帶的瀕危或珍稀植物。成立初期立即推動「植物諾亞方舟」計畫,請來植物獵人,招募訓練保種專業人才,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已蒐集保存34000種植物物種,並計畫在2027年前將物種擴增至4萬種,居世界之冠。而其中蘭科、鳳梨科和蕨類的收藏也名列世界第一。失去蘭花的蘭嶼,也因李教授的適時切入,發起「蝴蝶蘭返鄉計畫」,組成「蘭花獵人隊」,進入深山採集原生蘭花種,在中心育成無數的小蘭苗,再送回蘭嶼植回原生的環境中。「蘭花回家了!」這是多麼動人的故事!
沒想到,這項運動點燃了在地居民愛護原生植物的熱情,形成一股公民力量,以社區為單位,為蘭花撐起保護大傘,保育的概念與行動因而在地扎根,而重現昔日蘭花之島的美麗風景指日可待了。
蔡書璇蘭花彩繪藝術陶盤作品〈哭泣的蘭花〉
永恆
「蘭花變臉了!」這齣劇碼,及蘭花屏風、蘭花陶盤等作品,均是藝術家對蘭花生態及蘭花的真心凝視(不只眼睛凝視,還包括心的凝視)、聽到蘭花的話語和聲音、聞到蘭花的花香、感受到蘭花的溫度和呼吸,把蘭花的生命史再創留世。不管他是從戲劇、音樂或是舞劇,繪畫、雕塑或是AR、VR等任何形式呈現,只要作品能保有並傳達創作者感動、悸動的能量,它的傳播力將永恆不朽,否則充其量只是一種回憶(SOUVENIR)。所以有生命的藝術創作和商品,是為「品牌」。
再談「蘭花再現、諾亞方舟」,就因人類貪婪無際,造成自然界的浩劫,瀕危珍稀的動植物哀號遍野,我們聽到了嗎?他們都是有生命的個體啊!所以「諾亞方舟」即是對所有宇宙生命的尊重,對大自然的敬畏,運用科技獵種、保存、培育、繁殖,把生命還給大自然,這不就是最美且活生生的生活藝術嗎?所以在台灣藝術與科技紛紛發揮「翻轉」的能量,透過七感,記錄了蘭花的四季,生命的傳續流轉不息。另一方面,藝術作品及再創商品保持了尊重生命、歌頌生命的能量,作品將不斷告訴後代蘭花的身世;這就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這種態度足以成就永恆的品牌。
蘭花、蕨類、蝴蝶、鳥類,這些生命的至高藝術是台灣無法複製的獨一無二寶藏,我們要讓這座生命的宮殿繼續生長壯麗,而非徒留歷史的遺產。在保護與發現創造中,我們將開啟一扇深蘊寶藏的大門,在希望之光的引領下,探索、發現種種無法預期的驚喜。
Illustration © unknownzz culture technology
深蘊寶藏的樂土
台灣的美是天生麗質,土地的恩賜,生長的奇跡,在太平洋上孕育了「Formosa」這座奇花異草匯聚而成的「蓬萊仙境」、綠色方舟。當世界日漸變成了一座座相似的鋼筋混凝土堡壘,但「仙境蓬萊」的故事依舊口口相傳。雖不同於我們的祖輩躺在野外自然,就可以看見璀璨繁星綴成銀河,靜心深嗅即可尋到幽蘭蹤跡,抬手輕撚拈花耳上,便可輕輕鬆鬆樂享「蓬萊仙境」的深度體驗。如今的我們在腦海中努力拼湊著祖輩們口口相傳的美景,窗邊擺放著前一周預定的花朵,食用著辛苦搶購的有機食品,躺下塞上耳機、閉上眼睛聽著虛擬的鳥鳴,虛擬的風吹著虛擬的樹葉,發出沙沙響聲,幻想著舊日傳說,安然入眠。
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我們,自然女神的眷顧,讓台灣擁有無盡的植物寶藏,讓多元的文化蔓生於這片樂土。疫情後生活節奏放緩的人們才醒悟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綠意中隱藏的治癒力量,原來我們生長於一座植物的宮殿,一座漂浮在太平洋上的綠色方舟。野奢,camper,深度感受自然,追尋土地物種的故事,成為現如今的風潮。過去大眾對於文化的關心限於人文上,而如今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正視本土物種的保護,對於物種的保護不再是專業人士的「小規模戰役」,更需要民眾自發的了解及參與。
蘭花、蕨類、蝴蝶、鳥類,這些生命的至高藝術是台灣無法複製的獨一無二寶藏,我們要讓這座生命的宮殿繼續生長壯麗,而非徒留歷史的遺產。在保護與發現創造中,我們將開啟一扇深蘊寶藏的大門,在希望之光的引領下,探索、發現種種無法預期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