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無牆美術館精神
翁美慧看富邦藝術基金會的下一步
採訪撰文/王蕙慈.圖版提供/富邦藝術基金會(藝術家2017年5月504期)
富邦藝術基金會自1997年成立至今正好滿廿週年,每年在夏天舉辦的「粉樂町—台灣當代藝術展」,對於許多在台北成長或生活的人肯定耳熟能詳,這個圍繞著東區商圈開展的藝術活動,將藝術創作成功地帶進繁忙的商業區。過去幾年來,粉樂町邀請台灣與國際知名藝術家參與展出,參展作品結合展出現場的空間條件,或靜態或動態,因跨出了白盒子空間而達到「無牆美術館」的精神。另一方面,粉樂町也以不同於美術館、畫廊與藝術機構的展覽方式,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讓人在日常中遇見創作,讓藝術接合生活,沒有門檻、沒有階層分野,完成高難度的整合,歷時十五年完展十次的城市集體記憶。難能可貴的是,富邦藝術基金會的工作團隊經歷開創市場消長、人事與氣候的變動,輾轉描繪出台北城東的種種輪廓。在粉樂町暫告落幕、而基金會正好邁入廿週年的同時,執行長翁美慧與總幹事熊傳慧接受採訪,分享她們對於私人企業在推動視覺藝術與大眾接軌的重要性,以及基金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藝術家任大賢於富藝旅大廳展出作品〈線代生活〉
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與2008粉樂町韓國藝術家權奇秀作品〈跑!〉合影
粉樂町的過去與未來
富邦藝術基金會成立後,最初以「無牆美術館」概念推廣的藝術展覽活動,為1997年開始的「藝術小餐車」,這個以公共藝術為基礎的展覽,邀請藝術家展出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初即本著將優質藝術品藉由公共空間的展出,帶動民眾欣賞藝術的思惟開展。2001年的「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將「無牆美術館」的概念更加擴大,從被動利用公共空間展出藝術品,改為主動介入台北東區的各商店空間。當時的策展人張元茜將展覽定位於呈現年輕的當代藝術創作,期望透過與商店空間的結合,主動將視覺藝術帶入常民生活中。而展名則挪用1990年代末期的流行語與文化狀態:「粉」代表了當時「很」的口頭流行用語;「樂」定調在藉由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以及之後與觀者的相互對話中,達成的一種心靈愉悅狀態,儘管所有的作品不見得都在陳述一種快樂的特質;「町」做為一個外來用字,突顯了台灣廣納並反芻不同外來文化後的多元特質。「粉樂町」在此組合下成了一個具有多重文化狀態、散布於東區巷弄的藝術角落。
執行長翁美慧表示,富邦藝術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主旨就是期望能夠將藝術美好的一面推介給民眾,因此「無牆美術館」一直是基金會在舉辦活動的核心理念。「粉樂町舉辦至今,已經達成其階段性的任務,現在東區大部分的商家對於藝術作品的接納度更高,同時基金會在東區深耕多年也有顯著的成果。除此之外,基金會也會推薦好的作品與展覽給富邦銀行的海外分行,期待能夠帶動公司的同仁欣賞藝術作品,在工作環境中也能培養美感。」
「藝術小餐車」第18檔展出藝術家賈菲列(Faiyaz Jafri)作品〈行動小鹿〉
2015粉樂町一景,圖為美國藝術家HENSE在大安變電所的創作。
目前富邦藝術基金會預期在2021年,富邦美術館將會落成,翁美慧也指出,對基金會而言,展覽算是從無牆進化到有牆,「但我們對於分享藝術與美、教育推廣的理念並未改變。」她提到,目前除了與Google合作將粉樂町的展覽內容全數放到網路空間分享,未來基金會也會將過去舉辦多場講座的影音內容全部上線,做到真正的開放與分享。對此,翁美慧強調,附屬於私人企業的基金會,功能與學校、專業美術機構全然不同,「我們所面對的是一般大眾,其中有很多人可能是從來沒進去過美術館的,因此富邦藝術基金會的使命,就是要將藝術美好的一面以最具有親和力的方式介紹給民眾,至於部分藝術創作中關注較為嚴肅的議題,考量到傳達上的不易,因此基金會在選擇展出的作品或合作的藝術家,自然會以能帶來視覺或心靈愉悅的作品為主。」
對於粉樂町活動的暫停,總幹事熊傳慧也指出活動本身在近年面臨著無法解決的困境,「粉樂町的觀展群眾有很大的比例是學生,考量到暑假的檔期最為合適,但近年因氣候異常,展期中常碰到強烈颱風,展覽的舉辦相形困難。另一方面,東區的店家替換速度快,儘管有些店家已合作出默契,但也確實因店家替換而碰到合作上的困難,因此才決定在去年結束後停辦展覽。」
2015粉樂町一景,薇若妮卡.蕾希妲諾娃(Veronika Richterová)在銅山街廢置空軍眷舍,以竹枝、漂流木和回收瓶做成藝術品。
2012粉樂町參展藝術家楊.弗門的「積木修城計畫」
開放資源與藝術的推動者
粉樂町雖然停辦,但受到Google團隊的邀請,歷年來粉樂町的展覽都因此而能保留在網路空間。熊傳慧說,粉樂町能夠入選此計畫,與展覽是散落於東區巷弄有關,換句話說,它是一個與地圖相關的展覽。「由於是民間單位發起的活動,藝術家名單豐富,並吸引許多人觀展,加上整個展覽活動是非營利性質,最終因具有影響力與非功利為出發的態度,而獲得Google的青睞。」熊傳慧表示,基金會除了深入東區並自主性地發行刊物《媒婆報》,過去也因為曾將粉樂町帶去香港展出獲得迴響。「這些活動在無形中都改變了民眾對藝術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我們把推廣藝術視為企業責任的一部分,把藝術從美術館帶出去,讓作品走進城市中與大眾共享。」
去年隨著富藝旅飯店的落成,富邦藝術基金會也推動藝術家進駐飯店創作的計畫。執行長翁美慧指出,除了展覽活動,基金會一直以來試著媒合藝術家的作品轉化為文創商品,「一方面這些能讓母企業,也就是富邦銀行的贈品更具獨特性,提供給集團具吸引力的實用物件,另一方面,藝術家也能因合作增加收入進而投入創作。」目前在富藝旅飯店,特別規畫出兩個房間提供給藝術家進駐,計畫的執行結合類似駐村概念,提供環境與經濟支柱給藝術家;此外也以飯店本身的優勢,將優秀的藝術家與創作推薦給來訪的民眾。熊傳慧補充,原則上進駐的藝術家皆由基金會挑選,不接受申請,「受限於空間條件,因此合作的藝術家以小型、軟性的作品為主,除此之外基金會也提供必要的費用如製作費與生活費給合作的藝術家。」
由柴田英昭與松永和也兩位藝術家共同組成的「淀川技術」參與2014粉樂町,圖為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展場一景。
藝術需與城市產生共鳴
在過去的粉樂町展覽,富邦藝術基金會陸續邀請了國際與台灣知名的藝術家參與,在挑選合作藝術家的條件上,多數具備視覺上的感動,並且能為觀眾創造思考的契機。如邀請德國藝術家楊.弗門(Jan Vormann)在全世界進行的「Dispatchwork積木修城計畫」,加入台北東區與政大校園以積木裝修街區,讓台北也在藝術家的作品地圖上展現。此類實際進入城市街區與之互動的創作,在在都為觀眾帶來不同於美術館的感動。熊傳慧表示,粉樂町停辦期間,基金會並沒有因此停止活動,「《媒婆報》轉向網路、富藝旅飯店的藝術家進駐計畫,以及定期在富邦大樓的『福安紀念館』二樓舉辦的『藝術客廳』活動,都是基金會仍進行的計畫。」除此之外,近期富邦藝術基金會也將贊助藝術家李明維於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創作,熊傳慧表示,目前基金會贊助藝術家的決策吻合以往的宗旨,形式並未有侷限,只要是在國際具有能見度的台灣藝術家,基於創造國際對話機會,台灣優秀當代藝術創作者都是基金會及富邦金控長期挹注的對象。而讓台灣能在國際平台發光,成就台灣藝術創作者作品的全球注目,自始至終都是核心態度。
關於富邦美術館未來可能有哪些內容,以及相關的展覽形式為何?翁美慧說,美術館的前置作業仍需有三到四年的準備期,儘管細節仍未能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富邦美術館將會帶著粉樂町的經驗立足信義區,與誠品、四四南村等鄰近的單位相呼應,用藝術創造出新的文化視野。」她並指出,美術館是全球用以識別的載體,「台北城東獨步的無牆形式,讓我們發現更多的活力及創意。我們期待未來透過民間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展現由外入內的藝術討論,從角落到美學空間,提供民眾擷取各種美好的探索及體驗,一種始於分享再傳遞綿延的美感力量,將是令人期待的富邦藝術基金會成年後的重磅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