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NFT?
從「群體共創的存在感」到「文化大爆發」
《藝術收藏+設計》邀請懿能藝術館(Jil Wu Artiste)創辦人吳滋懿(蜷川實花、玻書米可.蒐玻奇【Przemek Sobocki】、梁亦穠、陳羿雯等藝術家之藝術經紀、展覽策劃)分享自己對NFT生態的觀察、藝術經紀在NFT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新型態藝術創作與交易管道下的分眾市場現象。
「Monkey Legends」系列是由1萬個以齊天大聖孫悟空為靈感所生成的NFT頭像組成,
為進入「元宇宙」所設計,頭像可量身定制並穿戴其他NFT首飾及服裝。
富藝斯2022年3月跨門類「INTERSECT」上拍的3款NFT是「Monkey Legends」系列中最稀有的。
問:妳最初如何接觸到NFT領域?對於「萬物皆可NFT」的概念,妳如何看待?
答:NFT與藝術產生相當直接的關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在2、3年前已經開始接觸到「區塊鏈」,加上代理的藝術作品(例如攝影)偏數位化,所以發展的可能性更高。當時一些產業業者表示,希望能合作將技術進行初步應用,以「實虛整合」(Good Mixed)為主,將作品認證放在晶片上,不管實體作品到何處,都可以進行數位足跡的追蹤,這也讓我對區塊鏈技術,以及它對藝術家和藝術經紀的影響有了初步思考。最深的印象則是Beeple的作品在圈內引起震撼──在佳士得拍賣作品之前,Beeple已經頻繁在幣圈的線上拍賣飆出高價,塑造一股名人收藏的風氣。對我來說,佳士得的那場拍賣代表著實體與虛擬藝術打通關卡的時間點,這道閘門之所以能夠打開,是因為這筆交易的金額夠大,當拍賣公司開始接受幣圈的金流,同時幣圈也接受進入實體作品的世界,便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提到「萬物皆可NFT?」這議題,其實任何行業都能上區塊鏈,但是否要成為NFT又是另一個選擇,也就是任何產品皆能進入虛擬世界,這是逐步被證明的一件事情。除了畫作以外,也許是車、房地產與數位資產,甚至牽涉到未來繼承權,雖然這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但在未來,當大量的智慧資產轉移到虛擬世界,超過某個程度後,便會成為一種自然的事情,至於能不能變成日常生活廣泛交易的媒介、讓所有藝術創作者在當中找到自己的舞台,或是讓所有藏家建立足夠的信任,以及它的安全性與法規是否能迅速成立,這些都還看不見確切的時間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眾對於NFT所產生的好奇心,以及躍躍欲試的態度。
「麻吉大哥」黃立成在Opensea上的NFT收藏已經突破3300個
【四月專輯│NFTs Are Booming NFT:數位時代的新關係美學】
.藝術的閾界──創世紀的虛擬集會 ◎賴志婷
.生成藝術的美麗新世界──NFT是「同溫層收藏」最鮮明的世代 ◎韋怡忻
.當數位商品與資產融入你我的生活之後──生成藝術與創意編碼的美學感知 ◎沈伯丞
.NFT是為了解決時代問題而產生,是對於「免費時代」的回應──從作品的互動多元到交易的互利共生 ◎韋怡忻
.有關注度,有討論度,才有共識,才有價值──區塊鏈交易「社群共識」的現象觀察 ◎韋怡忻
.NFT是藍籌藝術家具原創性的社會實驗──從創作格式、應用場景到情感憑證 ◎林志鴻
.虛擬世界的沉浸式體驗──時尚遊戲化的「圈粉」效應 ◎林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