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蕨 LA Fougère
畫中蕨
從小喜歡聽爸爸說畫、說故事……!「起鼓了!」我們就會圍著他聆聽。他一向嚴肅寡言,但眼神犀利,一副不太容易接近的樣子,唯有說故事或為學生「說畫」時,完全是和藹的父親、最親切的教授。而話語中散發出的熱情和執著,深刻地影響聽「古」的人。就是站在這幅〈谷關龍谷瀑布〉前,他說:「如果山脈、各種地質是大地的骨架,河川就是有機綠色經絡血管;如果地表、植被是充滿微血管、能微呼吸的綠皮膚,樹和森林就是呼吸器官……。瀑布傾洩而下的水,經過多麼長的流程,營養充沛,含有各類礦物質和微生菌,蕨類就依附而生……。台灣是蕨類王國,值得細細觀察;就因我們地質地形的多樣性、氣候氣流的多元化,所產生的『微氣候』相當複雜,進而影響植被的生長,呈現非常細膩而又變化多端的現象,在世界上可說是絕無僅有的『唯一』。畫谷關是畫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師法自然,用心創作,一筆一筆,以筆觸畫出我心靈深處的力量,你們才能感受到地質的堅硬、瀑布的氣勢、綠色的躍動和清新的空氣。」我彷彿感受到「畫中蕨」正微笑地向我說:「早安!」
陳慧坤 谷關龍谷瀑布 紙本膠彩 187x96cm 1980
陳慧坤筆下的瀑布沒有固定的形式,此幅瀑布傾洩而來的水,如同洪流一般,並非纏綿悱惻的呢喃細語,水勢如同萬馬奔騰般,帶給觀者視覺上的衝擊,就如同泰山壓頂的磅礡氣勢。兩旁岩石的描寫,如宋代山水畫家般,作細微的觀察,皴法的表現上,把山勢、岩石肌理作細緻而厚實的描繪,也更加烘托出水流的線條流勢,既富含氣勢又不失美感,更使觀者心生嚮往之情。在中西繪畫皆做過研究的陳慧坤,其繪畫創作的表現手法極富彈性,在筆法的嘗試,更可隨著對象而收放自如。此畫中流洩的水,筆墨中所表現的緩急疏密,融合了傳統的作畫方式,並以敏銳的觀察力將瀑布的美表現出來。
深幸身為植物
「我生長所以我存在,不斷邁向新的目標,就如同不斷冒出新的嫩芽,不必擔心長老了會逝去,逝去是因為時間到了會逝去,亦或是動植物把他們吃了,但我的根仍存在,所以我再生長。
氣候變化也許會帶走我的嫩葉,不過不要介意,因為對我而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我看待生命的態度。
我在雨林中安靜地活著,不過一、二世紀以前,人類把我帶到遙遠的歐洲,幾乎沒有人發現我的存在,因我是很稀有、很特別的蕨類植物,生長在深山的岩石石縫中……,曾經有昆蟲飛過,大雨滴、大陣風呼嘯而過,旱季打擊過我,我仍每二、三個月長出一片新葉,繼續生存著。
我祈求我的好鄰居,很大很大的樹不要消失,粗野又強悍的野生植物不要擠我,使我呼吸困難,我們應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相容過日子。
今天,下雨了,我就更美了!」
──譯摘自綠先生Patrick Blanc《深幸身為植物》
綠先生(Patrick Blanc),法蘭西翰林學院(Institut de France)科學院士,在成為詩人、藝術家前,是位研究熱帶樹林灌木叢之專家,也是位上山下海尋訪植物的科學家。「Blanc」,他的姓,在法文裡是白色的意思,但大家都喜歡稱他為「綠先生」,不僅因為他是研究植物的科學家,而是他從頭到腳一身綠色的打扮;挑染的綠頭髮、綠框眼鏡、綠花襯衫、綠皮帶、綠西裝、綠指甲到綠襪綠鞋……,以從一而終的「綠品牌」與他的專業發明、藝術創作相互呼應,是位傳奇人物。 他的《身為熱帶雨林中的植物》和《深幸身為植物》兩本著作,把自己虛擬為植物,娓娓道出生命的真諦,深富哲思。他說他在閱讀雨林及植物時,就好比閱讀寓言故事。一片綠葉對他而言,好像光彩奪目的珠寶,當陽光照射其上,對他是種致命的吸引力。他認為整體的雨林法則,在表面上看去好似協和,但其實內藏許多挑戰和鬥爭,弱肉強食是自然現象,但最卑微的生命卻能從柔弱中產生無比的剛強韌力,蕨類的生存就是如此。
「垂直花園」是綠先生發明的一套專利系統,它由金屬框架、PCV製成厚約10mm的防水層及3mm的不織布毛氈層三部分所組成,是一個可定時以網架系統管線方式、傳輸水份和養份、可維持植物壽命的新發明。它改變了植物根部必須生長在土壤、水中、水面、沙地等的事實,以新科技之發明,讓植物依附在系統上維生。垂直花園的設置,有助於人們以正面的態度來認識、了解關心自然界的植物。過去當我們擁有一座花園時,都是以俯視的征服角度來看待植物,認為自己在其之上。然而,當花園垂直懸掛在我們面前時,形成植物與我們面對面的角度,是處於平等的地位,這時我們就會開始認真地去觀察它的根、莖、葉、花等,一切的一切,並試著與其對話。這樣植物就不再是平躺的裝飾品,而是站立著、與我們平等相處的生物個體了。
2007年3月,我轉任國家音樂廳.國家劇院董事長之職,對兩廳院有很大的期許,期許它們各自能擁有代表性的常駐藝術團體,如同基洛夫芭蕾舞團暨交響樂團之於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紐約愛樂之於卡內基大廳,柏林愛樂之於柏林音樂廳等。放眼望去,所有重要的、富有盛名的表演場所,無不具備優質的軟、硬體,才能成就它在世界上歷史性、藝術性與長久性的地位,換句話說,因擁有內在靈魂,才有別於其他「有殼無魂」的場所。我們常說眼睛是一個人的靈魂之窗,眼神可以表現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兩廳院如同台灣的一雙慧眼,能適切地表達台灣的精神、台灣的內涵、台灣的靈魂、台灣的國格。所以我強調表演藝術的原創和空間的原則。
台灣是世界著名的「蕨類王國」,擁有700多種的蕨類植物,綠先生就挑選了51種、4153株的植物,以他專業的知識與藝術品味,設計了兩座綠色的垂直花園,我們稱它為「綠色交響詩」。顧名思義,「交響詩」就是希望這兩座綠牆能滿足都市民眾渴望與植物親近的需求,如同音樂一般使人心情愉快,輕鬆自在提供聽眾於音樂會前後及中場休息時刻一個浪漫的創意空間。
「綠色交響詩」的創舉,讓古老的建築注入新的生命,讓國內、外藝術家、藝術團體、觀/聽眾們重新認識台灣是「蕨類王國」的事實,它美化了傳統的空間,傳遞了環保的概念,彰顯人文與自然結合的「綠文化」意涵,最令我欣慰的是它蔚為風潮,影響了台灣的城市風景。這波綠色視覺革命,挑戰了世界一波又一波與天競高的建築風潮,翻轉了水泥城市的氛圍,讓民眾受惠並享受都市綠化的生態景觀,提升了生活素質。綠牆不只是一面牆,它傳遞的是觀念的革新,兩廳院前瞻的作為,確實帶動風潮,改變了台灣城市的風貌,成為最佳的台灣綠文化代表品牌。
筆者與綠先生合影於兩廳院綠牆前
侏儸紀公園
台大在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時期曾規劃一植物園,範圍很大,其規劃趨向研究性質,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協助日本南進政策,研究範圍擴及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若採集到稀珍植物也進行保種,這些說明為什麼現今的台大校園也可以見到一些稀有植物的原因。而位於校園中的植物標本館,成立於1929年,至今仍倚立於傅園右側,是有「台灣蕨類教父」之稱的郭城孟教授(台大植物標本館前館長)心目中的「侏儸紀公園」。
標本館外部空間包括中庭展示區、森林生態園、濕地生態園、玻璃溫室及蕨類植物園,這個外部空間是最吸引我的區塊,可以看到台灣最高大的蕨類(最高可達6公尺以上)──樹形優美的筆筒樹;享有蕨類活化石之稱的雙扇蕨,它具有二至四億年前古蕨之特徵,在侏儸紀時代之前就出現在地球上;還有觀音座蓮、海岸星蕨、金狗毛蕨、羊齒蕨、山蘇……,我彷彿進入了一個與恐龍共舞的空間,內心著實十分感動。 不論從演化或物種歧異或種類的豐富性,台灣都是蕨類的天堂!全世界蕨類可分成39科,台灣就擁有35科,占全世界90%;以品種來說,全世界有12000多種,台灣擁有700多種,占全世界5%;以面積密度來算,台灣更是世界之冠,占174.2%,中國2.1%,北美洲0.2%,歐洲0.15%,而居第二名的馬來半島是37%……,這是無法想像的懸殊,如果我們的國家政策或教育政策都沒有傳達這種資訊,實在只能說:「無語問蒼天。」
4億年前蕨類曾是森林霸主、主流植物,後來地位雖然陸續被取代,但它沒有因此喪志消失,反而演化出更強悍的生存機制,繼續欣欣向榮。我喜歡蕨葉的翠綠和飽滿,它比其他植物似乎多了一點野性和草莽的氣質,也許是因為它擁有各式各樣的毛、鱗片和孢子囊吧!細細觀察蕨類的葉脈、紋路,帶著自有的規律開展,像是數學的幾何圖形,無限延伸,我們如把台灣700多種蕨葉畫出來,每幅作品都是世界唯一,這不正是土地賜給我們的禮物嗎?蕨類之所以翠綠、晶瑩剔透,是因經過幾億年的挑戰、鬥爭和淬鍊,能適應所有的惡劣環境,這份動力和正能量,對於「蕨類王國」──台灣的子民們而言,不也是我們生命的寫照嗎?
蕨類受得住陽光的饋贈,也禁得起陰影中的寂寥。蕨類的美在於葉片形成的天然肌理與線條,它是天神勾勒自然的筆刷,如果說台灣是一幅畫,那麼蕨類就是畫中最點睛的精練線條。用蕨類為畫筆,描繪台灣精神,用蕨類為畫筆,打開台灣新印象。
(Illustration © unknownzz culture technology)
品牌
自然宇宙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是人類古老的鄉愁。走在城市、鄉村或荒野,有很多機會你會看到一種植物舉著大大的問號「?」問你:「我是誰?」你可以斬釘截鐵地說:「你是蕨類!」對!它就是蕨類的幼芽,是那麼特殊、唯一,讓你不會錯失。反過來,我會自問:「我是誰?」如要像蕨類一樣的肯定,就須由自身生長的土地和環境認識起,這是認識自我的第一步。
生命中「近廟欺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是台灣社會的普遍現象,長期處在這種偏差的觀念下,我們對西方的歷史發展比對台灣的文明演進熟悉,我們對長江、黃河的認識,遠較濁水溪、淡水河的感覺真實,我們應該改變,因一切品牌認知是由「認識自己」開始。
〈谷關龍谷瀑布〉有從夾縫中探頭的綠蕨,經過苦難和掙扎,展現出的是風雨之後的泰然,歷經滄桑之後的豁達,更是磨礪心志之後的從容,所以它翠綠、它飽滿、它晶瑩剔透!「綠色交響詩」不是一面牆,它是一個人和自然可以對話的藝術品;它蘊含對所有生命的尊重,新觀念的傳達,週邊所創出之微氣候,散發出清新的香氣,看著蕨與其他植物相織如正在跳華爾滋,優美的舞姿,栩栩如生的動能,生命的訊息充滿心田!
「侏儸紀公園」則是一夢想的實踐;4億年前的蕨類可以長到20至30公尺高,現在卻努力在縫隙中生存,如此袖珍,但它的根仍在,即使只有一點點土壤,它就會活下去,設法儲存水份保持生命,必要時會斷尾求生;山蘇著生於大樹幹上,環繞樹幹生長一圈像是設下路障,保留落下或路過的水份和養份以維持生命,由公園內的萬象,看到蕨類為自己尋找生命出路的精彩意志力。
以蕨類為台灣的綠色品牌絕對是絕招,在精神上是它的韌性和正能量,在態度上是從容尋找自己生命的出口,各種不同層次的綠色,各種不同的求生方式,正告訴我們生命的珍貴,而所有的美是透過生命的展現,無聲般地融入我們的內心,在悄然無聲息當中提高我們的見識、鑑賞力和能量,成就自信,累積自我品牌。如果留心,我們的生活處處都有細緻的美好,只要以七感──尤其是「心」去體驗,就自然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