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白繆斯
惠斯勒與白衣女子喬安娜.希弗南
模特兒與畫家之間的合作關係是一種錯綜複雜的藝術;每一幅描繪人物肖像的畫作,都是兩者協力創造的結果。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於2月底推出「惠斯勒的白衣女子:喬安娜.希弗南」,是有史以來首場探討喬安娜.希弗南(Joanna Hiffernan)除了模特兒的身分之外、身為詹姆斯.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之繆斯及伴侶的展覽,亦是首次將惠斯勒及喬安娜視為創作上的合作夥伴。
藝術家與繆斯的相遇
1934年出生於美國、擁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的惠斯勒,1854年離開學校,1855年抵達巴黎追尋成為藝術家的夢想。但他很快發現自己更感興趣於學院外的繪畫風格,並對於荷蘭和西班牙的巴洛克大師尤為著迷,特別是林布蘭特、維梅爾、維拉斯蓋茲,以及庫爾貝(Gustave Courbet)、馬奈等藝術家。與此同時,藝評家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及提奧菲爾.托雷─伯格(Théophile Thoré-Bürger)的書寫中所強調之「和諧」(harmony)的重要性,以及法國畫家對日本美學日益濃厚的興趣,都成為惠斯勒藝術風格和創作哲學的養分。
1859年惠斯勒定居倫敦。做為一個野心勃勃、勤奮努力的藝術家,惠斯勒立志於巴黎沙龍或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展示牆掛上一幅自己的大作。但要在眾多投件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還需要新穎的主題、地景或模特兒。正是在這個時候,惠斯勒藝術生涯的關鍵時期遇見了其終身的繆斯:喬安娜.希弗南。
庫爾貝 愛爾蘭美人 1865-1866 油彩畫布 55.9×66cm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庫爾貝以喬安娜為模特繪製的人像繪畫
當時的喬安娜廿一歲,住在倫敦拉斯伯恩廣場(Rathbone Place)的一個工作室裡,在這一條匯聚藝術家和藝術贊助者的街道,喬安娜在此靠著畫畫和當模特兒賺點微薄的收入。喬安娜的原生家庭來自愛爾蘭的利莫里克(Limerick),兩個姊姊分別於1835年及1837年出生,出生於1839年的喬安娜還有兩個妹妹,全家直到最小的妹妹1843年出生同年搬遷至英國倫敦。在當時,愛爾蘭移民被倫敦階級社會視為低等人群,希弗南一家也不例外。但在1860年遇見惠斯勒後,來自中產階級的惠斯勒開啟了喬安娜人生的許多可能性;而相應地,喬安娜成為惠斯勒的繆斯,並以惠斯勒創作生涯早期的「白色交響曲」三部曲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奠定惠斯勒地位的重要視覺標誌。
詹姆斯.惠斯勒 搖擺 1860-1864 油彩畫布 72×101.8cm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第一號白色交響曲:白衣女子〉
1860年,惠斯勒在〈搖擺〉一作中首度描繪喬安娜。隔年兩人一同前往巴黎,惠斯勒也於同年冬日開始創作以喬安娜為模特兒的〈白衣女子〉(The White Girl)。
詹姆斯.惠斯勒 第一號白色交響曲:白衣女子 1862 油彩畫布 213×107.9cm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畫面中,一位身著白衣的女人站在全白的帷幔前,手裡拿著一朵白色的百合花。信件中,惠斯勒這樣描述〈白衣女子〉:「白衣女子──紅髮,真人比例,穿著漂亮的白色麻布連衣裙,站在窗戶旁,光線穿過透明、白色的細紗窗簾滲透進室內。」
隔年,惠斯勒將〈白衣女子〉連同其他三幅版畫一起送件至皇家藝術學院,但僅三幅版畫被接受,〈白衣女子〉則被拒絕。喬安娜在與惠斯勒友人通信時寫道:「〈白衣女子〉引起了轟動,無論支持方還是反對方。一些愚蠢的畫家根本不理解它,而約翰.艾佛雷特.密萊(John Everett Millais)則認為它很精采,更像是提香和那些古典的一流大師,而不像他看過的任何其他東西,但吉姆(Jim,惠斯特的小名)說,儘管如此,那些老笨蛋可能還是會全面地拒絕。」從信件的內容可見喬安娜與惠斯勒關係的親密性,喬安娜不僅僅以模特兒身分參與了惠斯勒的創作,更分享了創作前後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全文閱讀563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關於繆斯的再思考:身體與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