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做為能動者
高雄市立美術館「沉默之間」
於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年年底展至今年4月上旬的「沉默之間」,由策展人賴依欣(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與田倧源共同策畫,從那些不被關注的聲音、在主流時勢下未能被討論的議題與處在被壓抑或無法發聲狀態的群體,探問藝術如何在其中撐開能夠庇護多重意涵、包容多元詮釋、擴充不同觀點的間隙。據此,「沉默」的意義並非指無聲、不語,而也可能是一種抵抗的姿態與策略;「之間」的英文展名Amongst也點出展覽欲討論的是涵容於整體的關係,而不是個體區別你我的端點。展覽邀集台灣、波蘭、奧地利與日本等十四組國內外當代藝術家,他們多元的創作形式與方法除了探究各自在社會、歷史或文化中某個被遺漏的切面,在兩位策展人的論述架構與空間設計緊密羅織的布局之下,觀者隨著展覽鋪開的敘事重新思考當代藝術創作回應這些沉默並連結時代議題的可能性。
約瑟夫.羅巴科夫斯基 從我的窗戶 1978-1999 於「沉默之間」展場一景(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此展覽計畫緣起於賴依欣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於四、五年前開啟赴歐洲的駐地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嚴峻勢態下終至完成,對應當前時空人們所面對的紊流處境,我們可以發現「沉默之間」架構出的五個主題:「個人電影」、「紀錄如何被創造?」、「誰的觀點?」、「如何重組歷 史碎片?」與「藝術避難所」帶出的連串質問不但適切,同時更可以做為反思過去、理解當下和指向未來的一種思考模型與取徑。
約瑟夫.羅巴科夫斯基 關於手指 1982 於「沉默之間」展場一景(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從「個人」起始
賴依欣與田倧源以波蘭重要前衛藝術家與錄像先驅約瑟夫.羅巴科夫斯基(Józef Robakowski)的「個人電影」(Personal Cinema)做為「沉默之間」展覽核心,佔據展場中央位置的102展間,也是展覽的思考起點。
其作於1978至1999年的〈從我的窗戶〉以廿年的時間跨度拍攝他所居住的工業城市羅茲(Lodz)大型集合住宅自家廚房窗外的廣場,以這個固定的視角記錄了波蘭自1970年代蘇聯鐵幕下從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快速的政治變遷與城市轉型,而他也因為當時的政治情勢被迫離開任教的電影學校,在戒嚴期間專業拍攝器材均遭當局沒收,做為少數擁有一台業餘攝影機的個人,羅巴科夫斯基僅能以「素人」的姿態和身分拍攝,而對他來說,〈從我的窗戶〉無疑是一部歷史片。作於1982年的〈關於手指〉則帶有自傳式的隱喻,羅巴科夫斯基拍攝自己的右手並以旁白道出屬於一體但各不相同的五根手指各自的故事,訴說個體在社會中和群體之間的關係。他所謂的「個人電影」意即採取個人的方式和立場創作出的電影,有別於他以專業攝影師所拍攝的商業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口白內容以後設的描述自我對話,在見證、記錄生活所處的現實也以自身觀點對其詮釋,作品成為了檔案提供給未來做為一種外溢於主流╱官方歷史敘事的證據,除此之外,身為觀者也不妨試問:我們自己與時代的關係是什麼?(全文閱讀564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複調敘事:藝術做為抵抗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