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巴黎社會氛圍下的女力崛起
巴黎盧森堡美術館「巴黎瘋狂年代的女性先驅藝術家」
「巴黎瘋狂年代的女性先驅藝術家」展場入口一景,展期至7月10日。展場設計:Sylvie Jodar ©Rmn-Grand Palais / Photo Didier Plowy
女性藝術家長久以來在藝術史中屬於被遺忘的族群,近幾年來透過女性藝術史學家的努力,除了深入研究,同時也精心策畫各式各樣的展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2009年巴黎龐畢度中心的「她們」,以一年的時間展出典藏中20世紀兩百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而近年在法國則有2020年位於南法山城羅德茲的蘇拉崎美術館「1950年代女性藝術家抽象繪畫與雕塑展」(參閱《藝術家》540期),2021年巴黎盧森堡美術館「畫家是女性─1780-1830女性抗爭的開端」(參閱《藝術家》554期)與龐畢度中心「她們創作抽象藝術」等,大幅增加女性藝術家的曝光機率。
2022年,於巴黎盧森堡美術館舉辦的「巴黎瘋狂年代的女性先驅藝術家」特展,兩位策展人卡蜜爾.莫西諾(Camille Morinau)和呂西亞.貝莎班尼(Lucia Pesapane)將視野聚焦於巴黎的1920年代。莫西諾為法國女性藝術家研究與展覽文資協會(Archives of Women Artists, Research and Exhibitions, AWARE)創辦人和負責人,該協會自2014年創立以來至今已累積相當可觀的資料,此次特展亦與AWARE合作策畫公眾講座。
20世紀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男性被徵召到前線作戰,迫使女性投入生產市場,有的赴前線貢獻己力化身白衣天使、甚至是醫生,有些到兵工廠參與生產軍需用品或民生物資,有些則下田耕地種植農作物。1918年一戰結束之後,大批士兵不幸戰死沙場,女性替代男性進入各行各業,這也使得女性得以逐漸掙脫原本對她們的職業枷鎖。
長達四年的歐洲大戰造成近一千八百萬人死亡,而受傷的人數也不相上下。戰爭結束後,人們除了悼念死者,努力於重建家園,另一方面認為人生苦短須盡歡,尤其在風氣向來開放的巴黎更是如此。國際化、開放而前衛的巴黎,吸引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女性藝術愛好者到此發展,一方面也是因為這裡有許多私人藝術學院或工作室招收女學員,讓她們有機會接受和男性同等的專業技術訓練。她們來自東歐、南歐、美國、中南美洲、中國⋯⋯,在巴黎學習並發展專業生涯,也有許多人後來選擇返回祖國成為該國現代藝術先驅。
女性靠文化藝術產業經濟獨立
承上述,除了藝術之外,來到巴黎的女性在各個文化領域皆有出類拔萃者,如1915年阿德莉安.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在巴黎創辦書籍之友之家(La Maison des Amis)兼具私人圖書館的借閱功能,並舉辦各式展覽、音樂會、讀書會,在1920年代非常活躍。隨著牧師父親前往巴黎的美國女孩希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於1919年在巴黎創辦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成為書商和出版商,1922年她出版了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她的書店也是巴黎藝文人士薈聚之處。
吉賽兒.弗洛伊德(Gisèle Freund) 希爾維亞.畢奇於她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 1936 銀鹽攝影 30×40cm 巴黎龐畢度中心藏 ©RMN gestion droit d’auteur / Fonds MCC / IMEC - photo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rand Palais / Gisèle Freund, reproduction de Adam Rzepka
1919年,法國國會議員提議賦予女性投票權,不幸遭到參議院駁回,但同時,法國社會被迫慢慢接受女性參與各項政治活動以及投入不同的職業。雖然法國的女權運動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落後鄰近的德國、英國,但是巴黎女性透過服裝上的自信表達,成為女性優雅的代名詞。法國巴黎時尚領先世界潮流,緣起於法王路易十四,而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東尼甚至設立時尚部長一職,在法國引領風騷的高級訂製時裝(haute couture)早在1880年即成為受到法律保護的專利名詞,不容許盜版濫用;1911年更成立工會保護設計師創作的權益。
「巴黎瘋狂年代的女性先驅藝術家」展場一景。右牆:瑪麗.羅蘭珊 香奈兒小姐肖像 1923 油彩畫布 92×73cm 巴黎橘園美術館藏;黑色洋裝是可可.香奈兒約1927年作的高級訂製服。©Rmn-Grand Palais / Photo Didier Plowy
20世紀初法國時裝設計師保羅.伯雷(Paul Poiret)與瑪德琳.薇歐奈(Madeleine Vionnet)將女性從流行了好幾個世紀的束腰和蓬裙解放出來,設計舒適貼身的直筒洋裝;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將其發展得更加簡約普及。女性設計師自創品牌、創設工廠製造自己所設計的服裝,如香奈兒在一戰結束時創立了一間擁有三百名員工的服裝製造廠,1925年時裝設計師珍妮.浪凡(Jeanne Lanvin)成為一名擁有八百多名員工的服裝製造廠老闆。到了1930年代,法國的時裝業養活了法國將近五十萬的人口,佔法國對外貿易的15%,除了服裝製造廠之外,還包括走秀的專業模特兒以及時裝雜誌等。以香奈兒為例,到了1939年她的員工人數已經從三百名成長到三千名。
而來自遠方的女性藝術家為了能夠快速經濟獨立,她們經常跨足時裝、舞台設計、手工娃娃、戲偶等不同領域。來自俄國的瑪麗.法希里野夫(Marie Vassilieff)為劇場創作戲偶;來自烏克蘭的女畫家索妮婭與法國畫家羅伯特.德洛涅(Sonia & Robert Delaunay)於1910年結為連理,並且一起開啟繪畫的奧菲主義(Orphisme),索妮婭.德洛涅很快將鮮豔的幾何形色彩圖案運用到布料上,並且經營屬於自己的服裝店,受到廣大的歡迎。
瑪麗.法希里野夫的戲偶於展場一景 ©Rmn-Grand Palais / Photo Didier Plowy
「巴黎瘋狂年代的女性先驅藝術家」展場一景 ©Rmn-Grand Palais / Photo Didier Plowy
1920年代的巴黎是時尚之都也是運動之都,192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於巴黎舉行,1928年台維斯盃網球賽亦在巴黎熱烈展開;1925年巴黎建造了羅蘭.加洛斯紅土網球場(Stade Roland Garros)並舉辦首次網球公開賽,從1928年開始成為一年一度的國際網球公開賽。法國網球選手蘇珊.藍格倫(Suzanne Lenglen)從1920年代保持國際女網的諸多冠軍賽紀錄,女子網球開始受到全球矚目;1930年因為健康的因素,她決定退出網球體壇並且成立自己的運動服裝品牌,成為一名運動服裝設計師;1938年因白血病逝世,享年僅卅九歲。女性畫家也開始描繪打網球和穿著泳裝的女子畫像,展現了時代性。
【105-1】「巴黎瘋狂年代的女性先驅藝術家」展場一景。隨著運動的風尚,女性畫家也開始描繪打網球和穿著泳裝的女子畫像,展現了時代性。©Rmn-Grand Palais / Photo Didier Plowy
巴黎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直到1897年才開始招收女性學員,但名額非常有限,再加上後來的入學考試必須通過艱難的法語測驗,相對地限制了許多外國學生,也因此造成巴黎私人藝術學院蓬勃發展。眾多私人畫室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品質,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學員。由畫家費爾南.勒澤(Fernand Léger)1924年成立的現代學院(Académie Moderne)一開始就聘請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incin)和亞莉珊卓拉.埃克斯特(Alexandra Exter)擔任教授;亦享有盛名的朱利安學院(Académie Julian)與可拉羅西藝術學院(Académie Colarossi)不但招收女性學員,並且提供男性模特兒,讓女性畫家得以臨摹男性裸體繪畫。
1920年代的巴黎朝氣蓬勃,尤其是拉丁區、蒙馬特、蒙帕納斯區⋯⋯處處充滿了創造力。在私人的藝術學院、咖啡館、餐館、書店、電影院等四處人才濟濟,這些地方都敞開大門歡迎女性往來,其中也不乏女性老闆。她們來自世界各處,有的身無分文,有的則是帶著萬貫家財。來自美國的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於1903年定居巴黎,並將其居所變成巴黎藝文人士聚集的場所。她同時也是當時前衛藝術的重要收藏家,收藏馬諦斯的作品、支持立體畫派繪畫,也支持許多巴黎的女性藝術家,而她也是一位同性戀者。
維克多.瑪格麗特《La Garçonne》於展場一景(攝影:廖瓊芳)
1922年,女性作家維克多.瑪格麗特(Victor Margueritte)著作《La Garçonne》在法國造成大轟動,短短幾年間暢銷六十萬冊。書中描寫一位自由開放、不受拘束的新女性,她選擇不生小孩、選擇像男孩一般的帥氣打扮,剪短髮、穿著寬鬆而貼身的直筒洋裝,有時還穿著男裝(筆者譯註:男孩〔Garçon〕在法文中為陽性,書名特別採用陰性,意指像男孩一般的女孩,不只在打扮上,個性、行事作風也都像個女漢子)。這種裝扮在1920年代的巴黎引發風潮,這些新時代的夏娃穿著便捷的運動服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創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和事業王國。1927年,亨利.高迪耶─維拉爾(Henry Gauthier-Villars)以筆名威利(Willy)出版小說《第三性》(Le Troisième Sexe),講述巴黎同性戀的故事,在在顯示當時的巴黎十分開放,對於同性戀接受度很高,在巴黎有許多男同志和女同志專屬的咖啡館與酒吧。(全文閱讀566期藝術家雜誌)
【7月專輯│從繪畫看性別凝視的流轉與女性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