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的美術館理想主義
專訪新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
文化部於2022年6月6日宣布,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廖仁義接任;原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從今年2月起兼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轉為專任。兩位館長於7月1日舉辦卸任與新任館長交接典禮,廖仁義成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第十任館長。

新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
(攝影:吳志林)
新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1997年於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取得美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及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在學術與教學領域專擅美學、藝術史、藝術理論與藝術博物館,具理論研究、教育、美術館行政、藝術評論與策展專業經驗。曾任駐法國代表處巴黎台灣文化中心主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此外亦具台灣藝術史與藝術展覽的策展資歷。同時勤於筆耕,曾經出版《天地.虛實.朱為白》、《臺灣美術全集:廖修平》、《審美觀點的當代實踐:策展論述與藝術評論》、《藝術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等藝術領域專書;除了著述之外,自2019年6月起也在《藝術家》雜誌開設「藝術正論」專欄,以深入淺出、鞭辟入裡的筆調和兼具觀念與學理的文字,持續關切與檢討台灣藝術環境關於藝術史知識、藝術博物館制度與美術教育的現況及發展,執筆至今三年來每每提出深刻的立論和反思。
在正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履新前,廖仁義接受《藝術家》雜誌專訪,分享他對博物館的理想與想像,以及對於國美館館長此一重任所秉持的態度和期待。
美術館的理想主義
在逾廿年的教學與工作歷程中,身為一位博物館研究者、實踐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廖仁義表明自身始終是一個博物館的理想主義者;這裡所謂的理想主義,立基在對現實條件、相應的挑戰與困難的充分認知,以及經過批判思維的審度,思考讓理想得以落實的思辨與行動,而這也是他決定接下館長一職首先準備、往後亦將奉行的核心價值。
國美館是唯一直屬文化部的國家級美術館,自1988年開館至今已屆卅四年,廖仁義希望它能以國際上那些具有理想主義高度的藝術博物館為典範,雖然不像歐美或日本的大型藝術博物館有不同時代範圍的專業屬性,如英國倫敦有國家藝廊、泰德英國美術館、泰德現代美術館,法國巴黎有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轄下的國立現代美術館,各自負責古典、現代、當代的藝術知識,共構完整的藝術史軸線,包括紐約、柏林、東京等國家一線城市的藝術博物館亦是如此,廖仁義仍然強調國美館應該承擔和容納台灣藝術跨時代的內容。一方面廖仁義希冀國美館的標竿以國際級藝術博物館為期勉,一方面他並非好高騖遠,「首要的工作在繼續鞏固國美館創立以來前人累積的成果,從回顧和理解中找到可以精進的方向。我必須很謙虛地說,我自許的理想主義必須以國美館的現實做為依據,我必須深入了解國美館歷任館長的貢獻以及他們奠定的基礎,善用已經累積的整體資源與能量,而不是忽略前人的努力。因為,一座美術館要達到理想主義的高度,絕非單憑一任館長的能力可以達成。」立基於這個體認,廖仁義首重回顧國美館歷任館長延續的方向以及他們的成果,以了解理想主義的實踐可行性,進而再去推演國美館的未來姿態,展開穩重、紮實的規畫。他坦言,目前只有初步的想法,具體的做法則必須正式上任以後才會逐漸明確。
從國立大學到國立美術館,面對身分的轉換,廖仁義表示:「國美館館長隸屬文化部,我已經從學者轉變成為公職人員,應該要有角色轉變的認知,我不能只是傲慢地帶著學院的理論主張與姿態而忽略國美館對於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必須虛心面對文化部、藝術家與社會大眾的指導與期待。」做為隸屬文化部的國立美術館,廖仁義指出,館長的角色有責任遵守文化部長的政策與文化部的制度,積極落實被交付的任務。依據文化部長李永得的施政理念,他將國美館的任務放在三個層面:一、國美館的藝術工作必須扎根於土地,優先服務台灣藝術家;二、國美館必須成為整個台灣藝術群體的支援體系,善用體制的力量,提供資源讓藝術家可以為社會大眾服務,提昇社會的藝術生活品質;三、國美館成為國家文化實力的基地,讓台灣藝術走進國際舞台,增進台灣的國際地位。
國美館最初的成立宗旨即以台灣美術為研究核心,以視覺藝術為主導,建構台灣美術發展脈絡。因此,文化部前任部長鄭麗君於2016年啟動直到現任部長李永得持續推動的「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也就成為國美館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館務工作持續進行的重點;廖仁義指出,在這項政策上國美館居於樞紐位置,必須協助各地的美術館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的工作,重建地方的台灣美術史。此外,他也強調,國美館已有許多既定的例行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全國美展、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展覽,都必須持續進行。過去以來幾項創新活動,例如數位藝術與科技跨域藝創計畫、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及梁永斐館長推動的台灣資深藝術家研究個展,廖仁義都高度重視,並將穩定延續。
正式接任館長以後的具體想法,廖仁義表示雖然已在構想,卻也必須在上任以後請教國美館的團隊,進而往上請示文化部長,才會逐一提出、研擬與執行。他再次強調,做為國家美術館的館長,他絕對不讓自己的本位觀點凌駕於國美館的政策與方向,尤其不去偏重任何時代媒材,也不去偏重任何集團利益,而是透過專業知識與審議程序執行各項業務。
廖仁義非常重視國美館的典藏工作,但更重視將典藏延伸到展覽與教育。經過卅餘年的蒐藏,國美館現藏累積逾一萬六千件藝術作品,包含豐富的台灣美術史經典作品,近年獲得數批重要的捐贈,大大強化國美館重建台灣藝術史的基石。國美館典藏庫房具有相當專業的保存、維護設施,廖仁義感到「很有安全感」,因此他進一步期待未來能夠將典藏作品充分持續運用於研究、展示、教育方面。廖仁義長期以來是典藏常設展的鼓吹者,他強調美術館的典藏必須展示出來,一方面才對得起藝術家,二方面才能提供民眾直接觀看藝術作品的機會,獲得直接具體的審美經驗,也就是說,典藏常設展是研究與詮釋的成果,將藝術作品轉變為藝術知識,進而將藝術知識傳遞給觀眾,因此,他也重視國美館的教育工作,他認為「美術館做為公共機構,它的教育對象與方法不同於學校,學校有學歷與年齡的限制,而美術館必須對每一個人開放,不只開放觀看,還要開放學習。國美館既然設立於台中,當然必須首先重視自己所在的社區與整個台中市民,進而全國民眾,才能誇言進入國際,絕對不可捨近求遠。」
(全文閱讀566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