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簡 表象缺席的邊際維度
在齊簡的創作中,物件的微觀寓意,總隱隱牽動著更深刻的地理政治性。如其所述,「『花園』是戰火蹂躪後的想望,一種公領域與私領域相互干涉的體制邊緣。」他善於察覺隱匿於事物表面的深層內涵,並將其回歸至既有脈絡與背景中顯現。在挖掘公共/私有領地背後的權力關係之餘,齊簡跳脫「場域」固有的實體定義,探索延伸而出的多元向度,在「創作」與「被觀看」的交互動作下,抹除藝術家的主體存在,為作品保留更自由的雙向思考與辯證。

齊簡 後花園:透光 複合媒材 115x100cm 2022
問:在你的「後花園系列」中,時常出現的「戰機」與「花」,對你而言有著什麼意涵?如何對應到你時常探討的「公/私領域」邊界議題?
答:「花」與「戰機」在作品中的關係是複雜的,「花」可以是花紋,可以是花園,「戰機」本身是飛機,同時卻也象徵著時間。這些「戰機」是我從二戰時期的黑白檔案中擷取的影像,而後將其轉換成金屬,磁吸在繪畫表面。戰機「飛入」的動作轉化了現實,彷彿是從過去的世界「介入」此刻的花布,這個瞬間建立了一種特殊時空場域的關係,此外,戰機也帶出對於作品主體的想像──可能是觀者、藝術家,又或是繪畫自身。
起初想探討「公/私領域」的議題,是由於自己在2014年底成立工作室時,與鄰居因停車問題而產生衝突,那時我忽然發覺,在華人血液中,我們對「公/私領域」的邊界定義似乎是模糊的,甚至不存在,例如,原先公有的停車空間,卻因處於住戶門口而被認定為私有,這件事便讓我深度思考「邊界」的內涵,因此,在往後的創作中,我也嘗試以盆栽等物件來實際佔領展場空間。同樣的,繪畫本身具有藝術家的手繪痕跡,暗示著內心活動的「私領域」,然而,觀者觀看的過程,卻又屬於「公領域」。我時常藉由圖像和物質的對立擺盪,來折射「公/私領域」的關係,間接而迂迴地談論一些社會議題,當中總會涉及到觀者與藝術家的不同立場,如同在「後花園系列」中,戰機「飛入」的主體究竟代表著誰,便成了不確定的狀態。

齊簡 後花園:身體面貌 油彩、丙烯、花布 97x162c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