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的創傷與去脈絡的藝術解讀
關於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反猶爭議的思辨
卡塞爾文件展是和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並列世界三大藝術展的國際現代藝術展覽。從1955年起,卡塞爾文件展每五年在德國黑森邦的卡塞爾市舉辦,今年6月18日開幕的卡塞爾文件展為第十五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文件展是由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擔任藝術總監,整體以「穀倉」(lumbung)為概念,採取共作共享、「去中心」的策展方針,也沒有明確的議題,最主要的特色是由千餘名、其中大多來自「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藝術工作者在此各抒己見。
原本期待本屆由亞洲國家團隊策展的文件展是一次去歐洲中心、連接全球、跨界跨域跨文化的盛事,但今年年初就開始出現反猶主義(Antisemitismus)的指控,參展的巴勒斯坦藝術團體The Question of Funding更因被質疑支持BDS運動(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是由Palestinian civil society社會運動組織發起的全球性運動,目的是透過抵制、撤資、制裁等手段向以色列政府施壓,使其停止侵佔巴勒斯坦領土。BDS將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居住區建立隔離牆一事與南非過去的種族隔離政策相提並論,被以色列政府認定為反猶主義組織),作品展出的場地在文件展開幕前遭入侵破壞。其後,更因為印尼藝術團體稻米之牙(Taring Padi)的巨幅壁畫作品〈人民的正義〉上兩個對猶太人不友好的圖象而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反猶主義超越了其他議題,成為本屆文件展輿論的焦點。
不同於從策展方法或者現代以巴衝突的角度,本文從歷史脈絡及文化差異切入本屆卡塞爾文件展的討論,試圖探究為什麼反猶的爭議在這裡特別「敏感」卻又「無感」,希望呈現不同文化背景對全球性議題的理解不同之處。
現代藝術曾是次人類的頹廢藝術
1955年,卡塞爾文件展的誕生年分,已經定義了這個展覽與生俱來的前衛特性,以及對納粹時代的回顧與逆反。讓我們回到1933年,當納粹黨贏得了當年的選舉,德意志國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納粹德國十二年的統治開始。
1937年,納粹德國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在納粹黨的發家之地慕尼黑主導策畫了「大德意志藝術展」(Große DeutscheKunstausstellung),展出當時受到官方認可、簡樸健美、尚武、英雄主義、肅穆宏偉,簡而言之,具有「完美日耳曼精神」的藝術作品;相對地,他同時也在慕尼黑舉辦「頹廢藝術展」(Die Ausstellung "Entartete Kunst”),用以陳述、展示「不能在第三帝國出現的藝術」,展出從各國美術館搜刮而來的現代藝術,包括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達達主義等名家(如柯柯西卡〔Oskar Kokoschka〕、康丁斯基等)的作品,策展脈絡唾棄現代藝術,將其貶為布爾什維克主義、猶太主義、次人類藝術,也否定其革命與創新精神。「頹廢藝術展」除了在慕尼黑展出以外,也曾在德國各城市巡迴,總參觀人次超越百萬,是「大德意志藝術展」的三倍之多;展覽結束後,許多展品都被納粹強行出售海外甚至銷毀。
1945年5月,納粹德國向盟軍投降;7月,盟軍在波茨坦會議上將德國劃分為四塊,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BRD、聯邦德國,即西德)宣布成立,領土包含英、美、法的佔領區;當年舉辦首場「頹廢藝術展」的慕尼黑在巴伐利亞邦境內,和卡塞爾所在的黑森邦一樣位於美佔區,1949年以後屬於西德。
時間來到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十週年,年輕的西德經濟復甦堪稱奇蹟,同時也因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刺激鐵幕國家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與其對壘,從而成為冷戰最前線。這年同時也是希特勒自殺十週年、納粹政權倒台十週年。相對於視納粹為寇讎、自認為是反法西斯的新興國家東德,西德是承繼納粹德國的政府,這終戰的十年之間時刻面對納粹政府遺留的陰影。為洗去納粹政權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與阻礙,也為療癒戰爭遺留的傷痛,出生於卡塞爾、作品曾被納粹封殺的藝術家阿諾德.波德(Arnold Bode)及其他藝術家從小型藝術展覽的周邊活動中,發展出卡塞爾文件展,這對現代藝術在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德國公眾終於又可以正大光明地欣賞現代藝術了!第一屆卡塞爾文件展中,幾乎所有在納粹時代備受詆毀的作品都得到了展示,在國際的輿論和媒體報導上也收穫了豐碩的成果。其後的六十六年間,卡塞爾文件展的方向或因策展人有所變化,但它做為現代藝術回歸德國乃至世界的指標性展覽,對當代的議題、風格還有未來趨勢的映照始終吸引各界目光。
有了這樣對歷史脈絡的初步認識,再看本屆文件展的種族甚至是反猶爭議,或許我們比較能夠理解它為何引起爭議,甚至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都對此事件表示「藝術自由是有限度的」,德國文化部長洛特(Claudia Roth)也公開譴責:「具反猶主義元素的作品早就應該被移除。若僅只靠遮蓋作品和策展團隊發表聲明等做法,是不可接受的。」──做為一個起源於對納粹審美逆反的展覽、一個國家與地方政府挹注大量資源的展覽,其中出現反猶主義的元素,豈不難堪?(全文閱讀568期藝術家雜誌)
【9月專輯│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