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追尋感覺是種執念
「塞尚」特展
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2022年5月15日~9月5日
我觀看而作、感受而畫,而我擁有非常強烈的感覺。──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一位畫家有辦法每一次的創作都營造出不同的感覺(sensation)嗎?如果可以的話,如此創作出的作品能夠比出自其他手法的作品更貼近於真實嗎?保羅.塞尚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塞尚對於感受的執著,讓他勇於突破框架、嘗試各種不同的手法與題材。儘管塞尚已經是藝術史文獻及普羅大眾對現代藝術認識中近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但是多數人對他的認識偏頗。塞尚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可說是一言難盡,且藝術史學者的討論也從來沒有退燒過。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暌違七十年再次舉辦塞尚的回顧展,而這也是美國近廿五年來第一場大型塞尚特展。策展安排大致按照時間軸搭配主題劃分,有條理地爬梳塞尚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創作的廣度,一共展出八十幅油畫、四十幅水彩與素描作品,以及兩本珍貴的寫生簿。透過此次「塞尚」特展,我們也許終於能夠回答塞尚關於創作感覺的人生課題。
塞尚 粉紅背景的藝術家肖像 約1875 油彩畫布 66×55cm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Photo: Adrien Didierjean)©RMN-Grand Palais / Art Resource, NY
年輕藝術家的soul-searching
1870年代,做為一位年輕藝術家的塞尚時常掙扎於如何定位自己對外的角色。即使他對藝術史傳統保有興趣,卻總是被視為過於前衛,不僅長期被官方的年度沙龍藝術盛會拒於門外(只能說,塞尚那像「槍砲打出來似的」粗魯筆觸對評審而言太難以接受了),也無法通過巴黎最知名的法國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申請流程。儘管塞尚與當時同為落選者(Refusés)的巴黎印象派藝術家們算是相當友好,仍然有少數成員如竇加(Edgar Degas)還是認為他的風格太「激進」。來自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的他在大都會的布爾喬亞圈始終是個局外人,大概也是因為如此,塞尚在主題上偏好自然風景勝過工業化的城市景色,同時他也深信:透過對大自然的仔細觀察研究,才能發展自身所見與所感。這些原因,使得無人的自然景色成為橫跨塞尚創作生涯的核心主題之一。
塞尚 從萊斯洛夫看聖維克多山 1904-1906 油彩畫布 59.9×72.2cm 巴塞爾美術館(Kunstmuseum Basel)藏
在風景以及其他歐洲藝術史的常青題材上,塞尚經常透過厚實的筆觸與飽滿顏料強調畫作表面的物質性(materiality),挑戰傳統西方繪畫手法。但可別誤會塞尚是排斥老派的反骨藝術家性格,相反的,他經常流連忘返羅浮宮欣賞古典大師(Old Masters)之作,在創作上也保留傳統的構圖技法。另外,當同時期的印象派藝術家在戶外(plein air)就地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影時,塞尚反其道而行,他採納印象派的繪畫手法但加入了強烈的個人風格,使用裁切(cropping)或再詮釋前景/背景的關係等手法,以筆刷製造出光線反射下光影互動的顏色變化,傳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感覺」。在眾多當代藝文人士中,塞尚與印象派藝術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有著密切友誼,時常一同創作。畢沙羅曾說:「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倆都保留了唯一真正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感覺(unique sensation)。」也正是對這份「感覺」的執著,使得塞尚在反覆創作相同主題時總能讓人耳目一新。
塞尚 永恆的女性 約1877 油彩畫布 43.5×53.3cm 洛杉磯蓋蒂美術館藏
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塞尚與他的沐浴者、靜物及家鄉
從塞尚1870年代左右的早期作品,可以看見他同時結合了觀察與想像──他既仿效前人傳統繪畫的解剖學技法,又將經典的意象套用了當代的濾鏡,或是將報章雜誌上的相片與博物館畫中人物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e),在自己想像的構圖與意境中重新詮釋出一個故事。〈永恆的女性〉的構圖就是塞尚諧擬(parody)浪漫主義藝術家德拉克洛瓦的〈薩達那帕拉之死〉。相較於原作的國王薩達那帕拉(Sardanapalus)冷眼看著眼前世界崩毀,塞尚將角色的權力關係對調為眾男拱著至高無上的神祕女性意象。有趣的是,塞尚巧妙地將自己化作旁觀者安插於畫中的下方中央,似乎也暗示著自己做為創作者在再詮釋經典的諧擬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甚至全知的角色。從這個脈絡來看,塞尚此時期類似〈永恆的女性〉這般將傳統與反傳統元素混雜在一起的作品,不可能不冒犯沙龍傳統學院派。(全文閱讀568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