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杜瑪斯筆下的人性多重奏
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邊無際」
馬琳.杜瑪斯(Marlene Dumas)無疑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過去四十多年來,杜瑪斯孜孜不倦地對人體與面孔進行描繪,她以瀟灑而具表現性的筆法,一撇一捺地勾勒出不同的生命形狀。杜瑪斯1953年出生於南非開普敦,其童年是在種族隔離制度中度過,身為白人的她一直深陷在帶負罪感的情緒之中。1976年,杜瑪斯離開南非,遠赴荷蘭阿姆斯特丹生活、工作並研習心理學。這座城市悠久的藝術史脈絡與對性的自由強化了她的藝術創作,前者可見其對荷蘭黃金時代繪畫類型「臉部特寫」(Tronie)的當代詮釋,後者則顯示在她對人類慾望的描繪。對人類心理的鑽研加上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對她披上的陰影,驅使杜瑪斯不斷在作品中對二元概念提出質問──在生與死、性與情愛、邪惡與平庸、暴力與溫柔等探討中,一層一層地剖析人性最深層的面貌。

「無邊無際」展場一景。「無邊無際」是威尼斯葛拉西宮首次致力於女性藝術家的專題展覽,
馬琳.杜瑪斯從1984年以來的繪畫與圖畫作品在2條主題軸線下貫穿2層樓的展廳。
(Photo: Marco Cappelletti con Filippo Rossi)©Palazzo Grassi ©Marlene Dumas
杜瑪斯在威尼斯葛拉西宮(Palazzo Grassi)的回顧展「無邊無際」於今年4月開幕後便佳評如潮。這檔展覽是該館首次推出致力於女性藝術家的專題展覽,在館方與藝術家的合作策畫下,主要爬梳她從1984年以來的繪畫與圖畫作品,並同時展出新作,詳盡地回顧藝術家四十餘載以來的創作實踐。對杜瑪斯來說,2021年是艱難的一年──她失去了生命伴侶、同為藝術家的揚.安德里斯(Jan Andriesse)及其密友作家哈菲德.布阿扎(Hafid Bouazza)。杜瑪斯之所以選擇「無邊無際」做為展覽標題,是為了將她過去一年來的心境整理起來,同時延伸指涉她的作品對不同解釋可能性的開放狀態。

第1樓層主題「神話與凡人」靈感來自馬琳.杜瑪斯2018年在紐約卓納畫廊的展覽,該系列以莎士比亞詩歌《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為基礎,描繪了墜入愛河的過程。圖為創作於2015至2016年間的同名圖畫系列作品〈維納斯和阿多尼斯Ⅰ〉。
(Photo: Marco Cappelletti con Filippo Rossi)©Palazzo Grassi ©Marlene Dumas
「無邊無際」以非線性時間軸的方式帶領觀者探索杜瑪斯的創作歷程。第一樓層主題「神話與凡人」的靈感來自藝術家2018年在紐約卓納畫廊的展覽。該系列以莎士比亞詩歌《維納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為基礎,描繪了墜入愛河的過程──充滿了尷尬、疑惑和焦慮,同時也滿載著幸福和發現。從紀念碑式的大型裸體人像到小尺幅的臉部特寫畫作,該層樓主要呈現不同類型的愛侶、慾望、背叛、悲慟,以及所有因心理情緒和生理交拌的狀態。二樓展廳「雙重拍攝」則聚焦在杜瑪斯以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散文詩《巴黎的憂鬱》為背景的創作,其中涵蓋一系列描繪死亡樣貌的畫作,如同波特萊爾的文字,杜瑪斯以細膩的筆觸譜出一首歌頌人類悲歡離合、孤獨疏離的多重變奏曲。
這檔展覽以兩條代表不同主題的軸線出發,表面上看來具情色內容的作品大都展在一樓,另一層則展出更偏向探討死亡意義的畫作,如此劃分卻不全然是每件作品所要傳達的概念,就像其畫作的內容並非完全是其中對象物本身。這檔展覽亦然,所謂的回顧展並非是絕對的回顧,而是在舊作與新作的交疊中進而挖掘新的意義,延伸討論的是繪畫語言與圖象、觀者之間的關係。在關乎人性之外,杜瑪斯對於繪畫媒材的探討從未停斷,她的興趣在於探討繪畫如何「勾引」觀者,以及我們如何「觀看」。

馬琳.杜瑪斯 D-反應 1999 油彩畫布 100×56cm 私人寄藏於蒂爾堡德龐特當代藝術博物館(De Pont Museum)
於「無邊無際」展場一景
(Photo: Marco Cappelletti con Filippo Rossi)©Palazzo Grassi ©Marlene Dumas
踏入展覽,觀者從第一組作品便可嗅出藝術家所埋下的挑逗性埋伏。一名赤裸的青少年手握勃起的陰莖,他的雙眼被瀏海遮住,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觀看。一旁的深髮女孩則雙手抱住高舉的雙腿,大膽地秀出自己的私密處,雙眼注視著觀者,彷彿傳遞出一份進入的邀請。〈D-反應〉與〈土耳其女孩〉兩件畫作來自「MD Lights」系列,這批作品最早展於1999年倫敦弗里斯街畫廊(Frith Street Gallery)的同名個展。當時杜瑪斯巧妙地以畫廊所在地──以性愛俱樂部和商店歷史聞名的蘇活區(Soho)為背景,繪製了一批以A片為靈感的作品,畫中人物原型來自她從情色雜誌蒐集來的圖片。杜瑪斯運用明亮的糖果色或繽紛的霓虹色描繪人體,背景則以純粹單色暈染,如此對比是為了讓畫面聚焦在身體曲線,讓觀者更容易進入畫中的空間、貼近主宰空間的人物。以展出作品〈手指〉和〈蓬巴杜小姐〉為例,兩者的背景分別為粉色調的月白藍和嫣紅,藝術家隨筆式地勾勒出女子的身體輪廓,筆觸具前後的輕重之分,呈現出如相片聚焦和失焦的效果。內容上,兩者描繪的皆是大膽展露其陰部的女子,前者背對著觀者,後者則以天真無邪的神情面對觀者,雙眼透露自信與不恥於展現慾望的態度。(全文閱讀568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