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咖啡館──羅斯現代主義的初嘗
咖啡在17世紀引進歐洲之後逐漸普及並隨之衍生的社交功能在各國大城市中興起,維也納無疑是咖啡館蓬勃發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更形成與巴黎分庭抗禮的「維也納咖啡館文化」(Wiener Kaffeehauskultur)。
維也納博物館咖啡館外觀一景(Photo: WienWiki / Vindobohann, CC BY-SA 3.0)
經典的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是許多作家、劇作家、政治家、科學家聚會的最愛,維也納劇作家波爾加(Alfred Polgar)寫下〈中央咖啡館理論〉(Theory of Café Central)傳世。相較於前者結合威尼斯與翡冷翠建築元素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華廈,1899年開業的博物館咖啡館(Café Museum)坐落在1872年建築師奧托.蒂恩納曼(Otto Thienemann)設計的素雅建築一樓,委由阿道夫.羅斯(Adolf Loos)設計的裝潢與家具簡約精練,店面與招牌僅以白牆搭配金色字母,祛除任何裝飾,在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運動潮流中另闢一格,也引起話題和批評,被戲稱為「虛無主義咖啡館」(Café Nihilismus),卻受到藝術家們的青睞。20世紀前期經營有成,常客包括克林姆(Gustav Klimt)、柯柯西卡(Oskar Kokoschka)、埃貢.席勒(Egon Schiele),還有作家羅伯特.穆西爾(Robert Musil)、建築師奧托.華格納(Otto Wagner)等也都是博物館咖啡館的座上賓。
維也納博物館咖啡館內部一景(Photo: WienWiki / Vindobohann, CC BY-SA 3.0)
博物館咖啡館因為鄰近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首任店主路德維希.弗里施(Ludwig Frisch)遂取其名。百年來博物館咖啡館經過幾度改造,1931年建築師約瑟夫.佐蒂(Josef Zotti)重新設計室內陳設,在沿牆的座位增添半圓形紅色人造皮革沙發,提昇了整體消費體驗的舒適度,以如自家客廳般親切的氛 圍,持續接待藝術家古特斯洛(Albert Paris Gutersloh)、詩人揚德爾(Ernst Jandl)和作家梅羅克(Friederike Mayrocker)等以及當地民眾。到了2003年的經營者翻修咖啡館時改成復刻上個世紀羅斯的設計,流失大量客人之後於2009年年底歇業。新業主委託建築師根據佐蒂的計畫去蕪存菁,包括保留了標誌性的銀色球形燈具並購回幾件原始家具,在隔年重新開張,回到維也納內城區國家歌劇院、分離派大樓(Secession Building)、金色大廳音樂廳、阿爾貝蒂娜美術館等藝文機構與歷史地標的行列,持續做為維也納人文風景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文閱讀569期藝術家雜誌)
【十月專輯│咖啡文化與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