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德利安早期作品看新造型主義的成形
貝耶勒基金會「蒙德利安演化」特展
撰文│林芝禾.圖版提供│Fondation Beyeler(藝術收藏+設計 2022年10月181期)
作為現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前衛藝術家之一,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的創作推動了20世紀早期繪畫從具象至抽象的發展。提到蒙德利安,熟悉現代藝術的讀者腦海中立刻浮現的,大概不是「風格派」(De Stijl)繪畫與設計中,由黑色直線、白色與紅黃藍三原色的方塊所組成的幾何結構,就是如〈百老匯布基烏基〉(Broadway Boogie Woogie)等作品的畫面,其中抽象的形式安排對應了音樂的節奏,傳達出獨屬於紐約夜生活的歡快感。蒙德利安20歲進入藝術學院,在大約45歲時提出「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的理論,這之間他的風格經歷劇烈的變化。了解他在完全轉向幾何抽象形式前所進行的各種藝術實驗,不只有助於加深我們對這位大師的認識,也更能夠理解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20年之間,歐洲前衛藝術發展的脈絡。
蒙德利安1932年作品〈黃色與藍色構圖〉 Piet Mondrian,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and Blue, Oil on canvas,
55.5x55.5cm, 1932.
Fondation Beyeler, Riehen/Basel, Beyeler Collection; purchased with a donation by Hartmann P.
and Cécile Koechlin-Tanner, Riehen © Mondrian/Holtzman Trust. Photo: Robert Bayer, Basel
蒙德利安1907年作品〈彤雲〉 Piet Mondrian, The Red Cloud, Oil on cardboard, 64x75cm, 1907.
Kunstmuseum Den Haag,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 2022 Mondrian/Holtzman Trust. Photo: Kunstmuseum Den Ha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