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疑問與冥想
李禹煥的藝術
歡迎來到李禹煥阿爾中心。任何進入這間特殊公館的人絕對會很訝異地見到其中:一個螺旋空間的地底天景,取自河畔有千年歷史、得以折彎一塊鐵片或打碎一面玻璃的岩石,或是一點一點的顏料,像四散在畫布上的時間碎片,不知道它們到底是真是假⋯⋯。──節錄自《李禹煥阿爾中心參觀手冊》
李禹煥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今年4月對外開幕的李禹煥阿爾中心(Lee Ufan Arles)位於法國南部阿爾,是李禹煥繼日本直島李禹煥美術館與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李禹煥空間」(Space Lee Ufan)之後成立的第三座藝術空間,自此加入當地現有的重要當代藝術機構與活動之列,如從1970年開始舉辦、享名藝壇的阿爾國際攝影節(Rencontres de la photographie d’Arles)、成立於2008年的阿爾梵谷基金會(Fo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以及去年正式開幕的「阿爾呂瑪」(LUMA Arles)藝術文化中心和呂瑪基金會等,讓這座城市與鄰近的亞維儂儼然成為法國每年夏天值得造訪的南部藝術旅遊據點。
李禹煥 關係項─石狀噴泉 岩、水、有色燈 於李禹煥阿爾中心展場一景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李禹煥 關係項─地底天際 複合媒材 於李禹煥阿爾中心展場一景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李禹煥〈關係項─地底天際〉的藍天影像
(攝影:鄭元智)©Yuan-Chih Keith CHENG ©Lee Ufan
永遠質疑並思索眼前所見
李禹煥阿爾中心整體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修建設計,保有原三層樓古典風格的弗農公館(Hôtel Vernon)具礦岩質性的外觀與一樓空間,以及有令人印象深刻木製屋櫺的二樓及三樓,幾乎全數空間均可用來展示藝術作品。當觀者步入公館經過售票櫃台與提供休憩和閱讀的休息室後,首件迎接觀者的作品是〈關係項─地底天際〉,也是參觀手冊提到的第一件作品,由兩道半圓形水泥高牆面對面組合,當步入該裝置內部後會在中心發現一個井口,其橢圓形表面有如水面般的深藍,在炎熱的南法7月帶來相當舒服的視覺感受。然而如果稍等一下,會突然看見白雲、飛鳥,甚至遠觀似是飛機的機器在深藍的影像中飄過,我們這時才意會到眼前所見原來是一幅藍天的錄像景觀。這件特殊的多媒體裝置作品有別於李禹煥慣常的繪畫與雕塑,並且呼應另一件展示於對面中庭、名為〈關係項─石狀噴泉〉的裝置。當我們走出公館步入中庭觀賞這件作品時,站在一旁的導覽人員提醒要好好地仔細觀察,其中隱藏兩個相當重要的細節,如果錯過的話相當可惜。不知是否是因導覽人員的提醒,讓我們提高警覺,很認真地「檢驗」組成作品的三塊岩石,並成功找到「不斷冒水的石頭」與可以觀察石心的「小洞」。拋開深富稚趣的尋寶挑戰,這兩件「關係項」作品看似提醒我們在面對萬物時必須永遠 保持質疑的態度,仔細觀察、思索眼前所見。然而這樣的努力事實上需要長年的訓練,呼應李禹煥的藝術創作中一種似宗教性或運動式的恆常律性與堅持。
李禹煥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素描作品於李禹煥阿爾中心展場一景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李禹煥阿爾中心的二樓空間選擇以編年循序展出從1960年代起直到最新完成的素描與畫作,不過觀者也時而感到畫作的選擇不得不配合展場空間的大小,一如這間最小也最偏僻的展室剛好適合展出素描作品,即便不符年代順序。這些素描中看似毫無邏輯、相當隨機的筆觸呼應李禹煥1980年代以「風」為主題完成的畫作,此外,從它們的畫風也可發現與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性技法(automatisme)創作手法有形似之處,還令人想起比利時裔法國詩人、畫家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在1950年代首創食用迷幻藥來作畫的嘗試。米修此一大膽的創作概念源自他在1930年代旅遊遠東國家(日本、中國與印度)之後,深受東方佛教禪學影響所發展出來,意圖將自我從理性社會附加的約束與規範解放,以達到最寬廣、最自由的心靈境界。這種信念從某個角度來看正也呼應李禹煥的創作觀,邀請觀者透過冥想、專注、自省的過程以達到一種與世共存的處世精神。
李禹煥 「線」系列 1970-1980年代 於李禹煥阿爾中心展場一景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李禹煥 「對話」系列 2000年代 於李禹煥阿爾中心展場一景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李禹煥 關係項 1969 / 2022 岩、玻璃 於李禹煥阿爾中心展場一景
©Lee Ufan, Adagp, Paris, 2022. Photo. Archives kamel mennour.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在花了近廿年發展出以重複性的「點」、「線」、「風」與「伴風」等系列繪畫之後,李禹煥的畫風從1990年起朝向一種更集中、精簡與謹慎,但或許也更詳和的方向。分別用「對應」(Correspondance)或「對話」(Dialogue)來命名,他至今極為知名的杯狀圖案同時也成為這些畫作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符號,表現出李禹煥長年訓練下愈加高超的作畫技術:每個杯狀圖案只用「單一筆觸」完成,這樣才能保持油畫表面上從明到暗相當細膩的色調變化。他近年來開始在畫中加入鮮豔的顏色,這些時藍時紅的「對話」呈現出更複雜的視覺效果,它們的黑白兩端同時也代表一種延續性,呼應早期的畫作。
(全文閱讀569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