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釜山雙年展「水波上的我們」
記錄追求現代化而隨波逐流的社會,以及為此潮流犧牲奉獻的人類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流動的水代表了時間,承載著故事。有時間的地方就有敘事。我們的生活與水息息相關,觀察水的流動就如同觀察人類的過去。人類不斷遷徙、勞動、建設都市、發展科技,在流動的時間之中寫下歷史;在有意無意中破壞環境、創造貧富差距、產生發展不均、造成不平等、唯物主義、排擠和歧視。而當代藝術則當仁不讓地持續進行反省。藝術總監金海主為2022年釜山雙年展選擇「水波上的我們」此一命題,以關注人類造成的這一切事件的 連結性。展覽邀請來自廿五國六十四組、共八十位藝術家的作品計兩百卅九件,以緊密的組成來講述多元的故事。
釜山現代美術館外觀一景
釜山現代美術館展場一景
釜山是座港口城市,再次做為這屆雙年展敘事的出發點。第一個目的地是「移住」。在經歷釜山港開港(1876)、韓戰(1950-1953)以及產業化的歷程之下,城市的人口大部分是由外地遷徙進來的群眾所組成,因此可將釜山的主體性歸類為移住,連結至其他與移住歷史及其衍生的故事上。除了著眼韓民族的南北韓離散(diaspora)以及各地移住民的生活、語言、文化喪失經驗以外,也提點著積極透過海洋向外交流的釜山擁有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但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釜山又面臨另一個移住問題――人口外流)。第二個目的地是「女性及女性勞動者」。試圖傾聽在釜山產業化過程中投注心力、令釜山成長的女性及女性勞動者,以及各地女性的聲音。第三個目的地則是「都市生態界」。從同時擁有山、河、海多元自然地貌,經歷壓縮成長與變化的釜山都市生態界出發,重新檢視今日全球性的環境破壞與受其影響的生命,突顯出目前人類面臨的氣象變化與海平面上升,對濱海城市產生的影響,以及與人類之間的共存問題。最後一個目的地是「技術的變化與地域性(locality)」。回首歷史上引進技術和近代化過程中給城市帶來的影響,思考未來遇見的技術變化,如何連結至地方的地域性。
釜山港第一港埠舊倉庫外觀一景
影島松江重工業廢棄工廠外觀一景
藝術總監金海主認為,要超越「全球主義」(Globalism)的思維,進行「全球性的思考」(Planetary Thinking)。若同時面對著被潮流推動的水波,你我則是站在同一個地方――移住和遷徙、勞動和女性、城市和生態、科技的變革等問題,我們都難辭其咎。愈是這樣的主題,再加上雙年展的規模,選擇展覽場地就如同宣言一般重要。這次釜山雙年展選擇在釜山港第一港埠舊倉庫、影島的廢棄工廠、草梁的民宅、乙淑島的釜山現代美術館,亟欲在場域上呈現往來過去的時間和現在的談論。
釜山港第一港埠倉庫自1912年竣工以來,便扮演著釜山的「出發點」,也是和釜山的經濟與勞動、移住等息息相關的場所,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在釜山北港的都市更新計畫中,它因其歷史價值被擇定為文化保存場域,4000平方公尺的倉庫建築在今年成為展覽空間。若好奇倉庫在展覽之前的樣貌,可以到釜山現代美術館二樓觀賞南華燕(Hwayeon Nam,音譯)的表演藝術作品〈你只能活兩次〉,藉由觀看在空蕩蕩的第一港埠進行的展前預演錄像,一窺它以前的模樣。
釜山港第一港埠和釜山現代美術館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展場,而影島工廠與草梁民家也值得一探究竟。這兩個空間雖然不容易抵達,但卻能完整體驗影島與草梁兩區域的歷史特性。影島是避難民與失鄉人的居所,也是「海女」們出港採集海產的工作場域,換句話說即是移住與勞動之島。最近影島正在觀光宣傳白淺灘文化村,雙年展則選擇影島區東三洞的松江重工業廢棄工廠建築物做為展覽空間與戶外劇場。影像作品和紀錄影片在與海岸及船舶相接的戶外空間展出,而草 梁的村落風景則懷抱著釜山的過往故事。位於金水寺旁山丘上的民家,展出宋旻貞(Song Min Jung,音譯)的作品〈習慣〉,在這棟老舊民宅裡陳列著智慧型手機,手機螢幕裡播放韓國人鞋工廠勞工春子與日本鞋子技術人員之妻晴子的故事,讓空間搖身一變成為1960年代的影像小說。
2022釜山雙年展草梁展區俯瞰一景
2022釜山雙年展草梁展區民房
宋旻貞〈習慣〉於草梁展區民房展場一景
為了抵達這個草梁展場,必須先親身體驗爬過當地居民平時生活必經的山坡道。影島廣闊的戶外劇場與草梁狹小的山丘上民家,成為展覽空間的一大對比,也展現出釜山的多面玲瓏樣貌。使人奔波的移動過程,以及處處能遇見藝術家因地制宜配合此次雙年展創作新作品的體驗,甚至令人有置身大地藝術季的錯覺。但這即是令參展藝術家及觀眾體驗釜山承載的歷史與移住民、勞工的生活空間的主旨,此一巧妙安排讓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雙年展旅程,不僅限於展示空間與展覽作品本身,創作的藝術家及觀展的觀眾也自然參與其中。(全文閱讀570期藝術家雜誌)
【10月專輯│第十四屆歐洲聲言展/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2022釜山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