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脆弱宣言」
面對脆弱的方式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定於2021年9月舉行的第十六屆法國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里昂雙年展」),在整整延期一年後,於2022年9月14日舉行開幕典禮,展期至12月31日。
前任里昂雙年展藝術總監蒂埃里.拉斯帕伊於第16屆里昂雙年展法果電器工廠展場與艾琳.萊利(Erin M. Riley)織品作品〈隱藏的危機〉(左)、〈我不記得〉合影(攝影:廖瓊芳)
法國里昂雙年展創立於1991年,由里昂當代藝術館(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 macLYON)館長蒂埃里.拉斯帕伊(Thierry Raspail)擔任藝術總監,直到於2018年退休。1995年,里昂當代藝術館從市中心的里昂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yon)中的一棟建築遷移至目前所在新館,也成為日後每一屆里昂雙年展的主要展覽場地之一。里昂雙年展的成立初衷,主要是為了能夠接續在1985年之後中斷的巴黎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 de Paris,創立於1959年),每兩年舉行一次,選定在單數年舉行,與1984年創立的里昂舞蹈雙年展(Biennale de la Danse)輪番上演。
脆弱與抵抗
今年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邀請來自德國的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和來自黎巴嫩的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擔任策展人,他們兩位目前擔任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館長,同時也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的策展人。法爾拉特與巴塔維爾選擇以「脆弱宣言」(Manifesto of Fragility)做為此次里昂雙年展的主題,無疑相當切合目前人類所處的局勢:包括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感到身體和生命的脆弱,醫療體系受到極大威脅,各國經濟因為封城而蕭條;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愈加頻繁、天災不斷,更加彰顯自然環境和地球生態的脆弱性;俄烏戰爭的爆發引發一連串能源與糧食供應斷鏈的危機;全球各地天災人禍,也產生大量難民與移民的問題;同時,和平、民主制度、國際局勢的穩定也面臨巨大挑戰⋯⋯,種種困難在在展現出人們所身處環境極為脆弱的一面。
左起里昂雙年展藝術總監伊莎貝爾.貝托樂蒂、第16屆里昂雙年展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於法果電器工廠合影 ©Blandine Soulage
當代藝術家對這些切身的主題十分敏感,兩位策展人邀請來自卅九個國家共八十八位藝術家,以他們個人的觀點針對此主題進行創作,其中尤其是來自中東阿拉伯語系的藝術家佔很高比例。這些為雙年展量身訂做的作品,從材質或主題的脆弱性來呈現此次主題,但是此展並非單純地呈現悲觀而灰色的國際情勢,之所以稱為「脆弱宣言」,因為在面對各種脆弱現象,藝術家們並非完全束手無策,他們透過作品,有些提出問題、發出警訊,有些提醒人們不要遺忘某些歷史記憶,有些則企圖做出抵抗,呈現出人類在面臨艱難時,勇於反脆弱的一面。脆弱是一種常態,只是有程度上的強弱不同,面對脆弱,有時需要學會謙卑接受現實,有時則必須頑強對抗、開創新局。
里昂當代藝術館
本屆里昂雙年展的特色之一,除了橫向地展現當代藝術最新的創作面向之外,也企圖以縱向的歷史軸線,透過歷時兩千年來的藝術品、物件與資料,使人重新認識一些在歷史上被遺忘的事物。
里昂當代藝術館「路易絲.布律內的前世今生」展區一景 Photo ©Blaise Adilon
里昂當代藝術館「路易絲.布律內的前世今生」展區一景(攝影:廖瓊芳)
兩位策展人將此次雙年展分為三部分:「路易絲.布律內的前世今生」、「貝魯特1960年代黃金時期」、「無限希望的世界」,前二子題於里昂當代藝術館展出,第三子題則分散於法果電器工廠等其他雙年展展場。
出身黎巴嫩的巴塔維爾希望將雙年展與黎巴嫩的現代藝術連結,兩位策展人在里昂的史料庫找到一位出生於里昂的小人物路易絲.布律內(Louise Brunet),她一生的故事恰恰是脆弱與反抗脆弱的最佳寫照里昂當代藝術館的四樓即是以路易絲.布律內輪迴生存的不同時代,從里昂各家博物館集結不同時期、風格各異的作品做為串聯,並且和里昂雙年展受邀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一同展出,交織成一幅相當特別的展覽面貌,受到不少好評。
里昂當代藝術館「貝魯特1960年代黃金時期」展區一景。前景:法特赫.穆達里斯(Fateh Al Moudarres) 怪物與孩童 1970 Photo ©Blaise Adilon
里昂當代藝術館「貝魯特1960年代黃金時期」展區一景。前景:西蒙娜.巴爾塔塞.馬爾塔揚(Simone Baltaxé Martayan) 工人 約1950-1959;右3件作品為喬治.竇歇作品。Photo ©Blaise Adilon
美術館的二、三樓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1960年代黃金時期」為主題,為兩位策展人今夏在柏林舉辦的同名展覽之「縮小版」。展覽呈現方式受到某些爭議,有些人認為與當代藝術雙年展沒有太多直接關聯;策展人則認為黎巴嫩近代的歷史和藝術發展,足能代表本屆里昂雙年展「脆弱與抵抗」這個議題。不過就整個展覽的內容而言,借自國際各地美術館五百多件作品及文件檔案,相當完備地呈現了黎巴嫩的現代藝術史,對於鮮少有機會接觸中東國家藝術的台灣觀眾而言,仍舊值得參觀。
法果電器工廠
法果電器工廠(以下簡稱「法果工廠」)可使用的面積高達2萬9000平方公尺,2019年里昂雙年展第一次在此展覽時,藝術家與策展人著重於利用展覽場地某些既有的建築特性進行藝術創作。本屆雙年展賦予藝術家更自由的發揮空間,大約九成作品都是由雙年展委託藝術家針對「脆弱性」的主題限地製作的巨型作品,觀眾穿梭於作品之間,可以感受到展覽動線相當流暢以及強烈的主題性。主辦單位也希望觀眾在參觀過這些作品之後得以激發許多思考,並感受到整個展覽所呈現的正面價值,迎向無限希望的世界。
希爾維.瑟里格〈無家可歸〉於法果電器工廠展場一景(攝影:廖瓊芳)
希爾維.瑟里格素描與刺繡系列作品於法果電器工廠展場一景 Courtesy de l’artiste. Photo ©Blaise Adilon
本屆參展的藝術家年齡大多介於卅至五十歲之間,但在開幕當天,筆者非常訝異看到一位銀髮女性藝術家希爾維.瑟里格(Sylvie Selig),她今年高齡八十一歲,兩位策展人是在Instagram上看到她的作品,決定邀請她參展。瑟里格的作品面向多元,有單純的素描加上刺繡,另外還有一件長達50公尺的大型橫幅油畫〈無家可歸〉,藝術家說她自己也是在展場才第一次看到這件作品整個展開的全貌,因為在工作室中她一次最多只能展開3公尺。大壁畫描繪一位年輕人為躲避戰爭而逃離家園,卻遭到單位的追捕,途中巧遇一隻野兔幫助他渡過難關的故事,整幅長卷伴隨著巴布.狄倫(Bob Dylan)「Oh, mama, is this really the end?」的歌詞。在布滿繪畫的兩道牆面中間置放的是廿八位奇特家族人形雕塑,她以裁縫師使用的模特兒為基座再加上混凝紙漿塑形而成,並且廢物利用,將她蒐集到的羽毛、布料、繩索、植物甚至動物標本等,創作出一個奇幻的世界。
艾娃.法布卡斯 生長 2022 彈性織物、充氣物體、充氣氣球 於法果電器工廠展場一景(攝影:廖瓊芳)
出生於巴塞隆納、目前定居倫敦的艾娃.法布卡斯(Eva Fábregas)以充氣的塑膠球裝入彈性纖維中,成為巨型雕塑,粉色系為主的外表有如人體內臟器官,亦彷彿某些奇異的植物部位。這件限地製作的雕塑既柔軟又令人感到肉慾橫流,和工業廠房建築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全文閱讀570期藝術家雜誌)
【10月專輯│第十四屆歐洲聲言展/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2022釜山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