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原 於原生地景尋美的眼界
自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畢業後,吳書原赴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攻讀碩士,在「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學說與異鄉見聞的啟發與積澱中,展開對台灣設計風格的探索之路,創立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並於2018年擔任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策展人,致力以台灣原生植物打造島嶼之野。至今,吳書原的景觀設計作品在私人花園、公共空間、藝術展覽、美術場館等各式場域,重建人與自然的原始連結。他對群眾審美思維的轉化,也在設計實踐中自然蔓延、有機生長。
問:你如何看待景觀與建築間的關係?近年人們對於「景觀」有何異於過往的定義?
答:「景觀」在過去許多人的認知與想像中,更近似於一種填補空隙、裝置般的存在。我自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畢業、在台灣工作4年後,由於對此以填補式思維去設計景觀的產業現況感到沮喪,決定赴英國倫敦AA建築聯盟學院攻讀都市及景觀設計學碩士學位(MA Landscape Urbanism)。期間所學習的「景觀都市主義」重新定義了景觀專業,強調景觀與建築、都市並非相互獨立的範疇,而是相融共生的存在。
地球上的每一區塊,均是經由各自地形、氣候、溫度、濕度等因素與淵源所構成的獨特存在,故從各自條件「生長」出來的都市,自然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百年來奠基於溫室設計理論所建設出眾多類似的城市景觀,事實上並不符合每個特殊環境的需求。碩士畢業後,在英國工作的7年期間,我也接觸許多政府委託案。我觀察到英國人會先考量田園、公園的設置,再去思考如何建構都市。整個倫敦彷彿嚮往著回歸至一種大公園狀態,而非在建築建造完成後,才規畫綠地。
景觀都市主義是構思未來城市重要的思想資源。我們曾研究黎巴嫩都市被破壞的狀態,思索它重建的可能;遭逢海嘯的斯里蘭卡,面臨從破敗中建構新城市的需求;正在下沉的威尼斯,也以百年後城市該何去何從,設想其空間架構。能展現工業技術演進、追求特異型態的建築,並不能滿足下一世代的地球狀態,如何減少資源耗損、與植物之間應和的思考,在今日更為主流。但仔細一想,人類有上千萬年居住於自然之中,發展出城市的生活型態僅是千年之事,若仰賴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宿命,則人類回到自然之中棲居,不才是人情本真嗎?
台北市立美術館「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參展作品〈異托邦花園〉
嘉義市立美術館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