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洛可可盛世中的宮廷藝術與肖像政治
凡爾賽宮「路易十五:君主的熱情」
今年適逢法王路易十五加冕三百週年,1710年出生於凡爾賽宮的他,五歲繼位,1722年完成加冕,直到1774年因病逝世,這位君主統治法蘭西王國長達約半世紀的日子裡,帶領法國站穩歐洲藝文的領導地位,那是啟蒙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也是裝飾藝術的盛世。今年10月,凡爾賽宮首次為其推出盛大主題展「路易十五:君主的熱情」(展期至2023年2月19日),在這座他自幼成長的宮廷中展出近四百件相關展品,聚焦國王的私人興趣、交際生活與對藝術的熱愛,包含他和政要、情婦們所促成的洛可可藝術,讓觀眾重新以更細微的方式,由外而內,立體而生動地理解這位高居政治核心之首的君主複雜的內心世界與熱情所在。
「路易十五:君主的熱情」展場一景 ©Château de Versailles / T. Garnier
知識與社交圈:宮廷中的私人生活
歷經15世紀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歐洲普遍在物理、天文、生物、數學、醫療等方面的理論思想慢慢轉向早期現代科學發展。身為當時歐洲強權之首的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五是那個時代受過最好教育的王儲之一,自幼在各種學科的包圍下,養成其熱愛閱讀與吸收新知的熱忱,精通法語、義大利語和拉丁語的他,鮮少如其他貴族一般需要專人為其朗讀的服務;在位期間,路易十五的每一處居所都設置了一間以上的圖書館,以滿足他旺盛的求知慾,尤其他對天文、機械、建築與植物等展現出特別顯著的個人興趣,在此次展覽許多為路易十五專門打造的精密儀器中也能探見如此傾向。
生性較為膽怯的路易十五以優柔寡斷著稱,面對宮廷中眾多圍繞在他身邊的王公貴族與侍從中,僅有少數人被他劃進專屬的核心社交圈,而不善與生人交際。對他來說,每週幾次邀請大約十五位客人在私人套房晚膳,以藝文品味的交流搭配豐盛的菜餚,是這位君主最放鬆的日常時光。自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起建造的凡爾賽宮不僅金碧輝煌,更設置有兩千多個房間,規畫有寢室、花園、庫房、會議廳、劇場、情資中心、政治協商室等包羅萬象的實用功能,同時也為新型態的貴族社交──沙龍提供八卦談話和款待賓客的樂趣;也正是在這個時代,擁有細膩口感和講究擺盤美感的法國菜系統發展臻於完善,如蛋黃醬(mayonnaise)、果仁糖(pralines)等精緻點心也是於此時期所發明,背後推手正是素有「洛可可教母」之稱的知名宮廷交際花──龐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國王與情婦:愛的空間與藝術
年幼喪母的路易十五從小便在宮廷的婦女堆中成長,從孩提時代起,他就習慣於尋找女性的陪伴,包含女家教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保姆、梅利─內斯勒五姐妹(Les soeurs Mailly-Nesle)、從情婦轉為國王密友的龐巴杜夫人,以及凡爾賽宮內最後一位官方情婦杜巴利夫人(Madame du Barry),特別是後兩者,不僅左右國王許多重要政治決策,對法蘭西各種藝文的支持與贊助更對歐洲藝術影響深遠。此次「路易十五:君主的熱情」特展的一大亮點,便是凡爾賽宮再次開放了龐巴杜夫人的房間,並首次於修復後公開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利夫人的閨房。
修復後杜巴利夫人房間的圖書館一景 ©Château de Versailles, T. Garnier
出身自中產階級的龐巴杜夫人於1745年入宮,因路易十五授予其「龐巴度領地」(Domaine de Pompadour)及侯爵夫人的頭銜使她得以晉升貴族。她的房間位於凡爾賽宮四樓,龐巴杜夫人在這個能夠眺望花園美景的房間居住了六年時間,其中的假樓與密道讓國王能私下探訪,四個隔間巧妙地保留了僕人的休息室和用於存放衣物的櫥櫃等。1750年,龐巴杜夫人因健康因素終止了與路易十五的肉體關係,身分由情婦轉為國王的紅顏知己。1753年後,她曾搬到艾佛宅邸(Hôtel d'Evreux,現艾麗榭宮〔Elysée Palace〕),國王並特別為她在凡爾賽宮庭園中修建小特里亞農宮(Petit Trianon),但尚未落成她便於1764年逝世。
1770年,沉浸於喪偶之痛的國王決定將他當時最喜歡的杜巴利夫人安排至宮中,命首席建築師安吉─雅各.嘉布里埃(Ange-Jacques Gabriel)在他私人套房的正上方為杜巴利夫人打造一間超過350平方公尺大的房間。應杜巴利夫人的要求,當時房內半邊主要以白、金兩色裝飾,這是王子才有的特權,另一半則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多色彩繪,並布滿時尚的家具和藝術品擺設。然而,杜巴利夫人在這間套房裡只住了短短四年,在路易十五駕崩的1774年就被逐出皇宮。雖然她離開後房間被分成幾個小隔間,卻幸運地在法國大革命後躲過1793年因廢除君主制被挖鑿破壞,和1833年路易─菲利普國王(Louis-Philippe)欲將凡爾賽宮改建為法國歷史博物館的更動命運,至今牆面仍殘存一些原始的百合花圖騰和壁爐上的雙「L」徽章,經過專業團隊針對潮濕壁面、鑲板、鍍金裝飾和整體色調的修復,為觀眾保留下女主人曾經風光的時代遺存。此次「路易十五:君主的熱情」展出的〈杜巴利夫人肖像〉由專為王室貴族繪製肖像的畫家弗朗索瓦─宇伯.杜埃(François-Hubert Drouais)創作,畫面中的杜巴利夫人被描寫成一名氣質非凡的絕代佳人,坐在一張鋪著粉色布幔的沙發床上,髮絲些許披散,略帶淺笑地身穿一襲低胸的白絲束腰罩衫,腰間配飾帶有黃金流蘇的藍帶,前景更被刻意置入一個調色板和半身石膏像,將她塑造成充滿文藝氣息的繆斯。
弗朗索瓦─宇伯.杜埃 杜巴利夫人肖像 1774
凡爾賽伊夫林商業與工業公會(Chambre de commerce et d’industrie des Yvelines)藏 ©CCI PIDF / Côme Sittler
肖像與權力:洛可可繆斯的人工妝容
事實上,杜巴利夫人欲以肖像為自己建立良好形象的舉措,正是龐巴杜夫人在結束與國王的親密關係後得以持續掌握宮中權力與地位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她最看重的洛可可畫家法蘭索瓦.布欣(François Boucher)為其打造的一系列形象畫,不僅僅是向她的美麗致敬,更因其所隱含的文化意義,成為情婦實現攝政的政治野心與企圖以藝術潮流翻轉社會階層界線的工具。
法蘭索瓦.布欣 龐巴杜夫人肖像 1758 油彩畫布 81.2×64.9cm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
Photo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Harvard Art Museums / Fogg Museum, Bequest of Charles E. Dunlap
藝術史學者梅麗莎.海德(Melissa Hyde)曾指出,洛可可藝術雖然在當時風行一時,卻被許多保守派抨擊為輕浮、官能、敗壞道德而成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派別,其關鍵正在於其對「化妝」矯飾作用的擁抱。在洛可可興起前,肖像做為崇高的藝術類型,多用以講述歷史、神話與頌揚君主,更以男性為主居多;並且,化妝的人造特性與推崇自然的基督宗教精神相違背,也使得洛可可主要題材──女性閨房中的小情小愛、鼓勵濃妝豔抹與打扮的美人肖像畫顯得俗不可耐而不入流。以現收藏於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Harvard Art Museums / Fogg Museum)的半身肖像為例,布欣描繪龐巴杜夫人在自己的梳妝台前,一手拿著打開的胭脂盒,另一手精緻地握著刷具作勢準備上妝,實則已妝點完成,她穿著低胸緊身胸衣,披上散發珍珠光澤的白袍,蕾絲和蝴蝶結使其衣著更加華麗,整幅畫的色調以白和粉為主,映襯她雪白的肌膚、塗有粉嫩腮紅的臉頰與鮮紅的雙唇,畫中的她美豔動人,看起來甚至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繪畫與化妝的修飾功能,正是反對者將之抨擊為造作的騙術和低等女性化藝術的主要原因。在階級制度仍舊森嚴的當時社會,原為中產階級的龐巴杜夫人破格以情婦身分成為貴族,進入王宮,毫無顧忌地打破藝術傳統的分類與規範。
弗朗索瓦─宇伯.杜埃 繡台旁的龐巴杜夫人 1763-1764 油彩畫布 217×156.8cm 倫敦國家藝廊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此次「路易十五:君主的熱情」展出的〈繡台旁的龐巴杜夫人〉與杜巴利夫人的畫作同樣出自弗朗索瓦─宇伯.杜埃之手,是她生前的最後一幅委託肖像,畫中的她要比法蘭索瓦.布欣的數幅肖像畫作更顯賢淑而內斂,可見聰慧如龐巴杜夫人,相當清楚並精明地隨著自身在宮中身分的轉變,巧妙運用視覺圖象穩固地位,成功將洛可可意涵從輕快的處世之道轉化為一種化解身分與性別階級的有利工具。(全文閱讀571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權力的肖像與再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