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凝視的存在
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2022年8月30日~2023年2月28日
徜徉在複製的敦煌洞窟與壁畫之間,蒼茫的歷史煙雲瞬間紛至沓來,身在美術館內,心神卻逆流時空去向那翻滾過西域與中原的風沙中,多少觀想者來去,描繪著行旅的足跡,勾勒著永恆的想像,凝望間穿透禪意寂寞,投向無垠而透明的遠方。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策畫,聯合敦煌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以敦煌「石窟藝術」為主軸,透過八座複製洞窟、精美的雕塑造像以及百多幅臨摹作品兼數位複製壁畫,體現歲月長河裡幾代藝術家的投入與理悟,歷史性敘事梳理出浩瀚時空中留存的敦煌藝術精神。隨之再以「藏經洞文獻」數十件文物珍品和複製品呈現敦煌遺書的學術價值,這些涉及宗教、文學、歷史等諸多方面的文獻既為學術研究提供新資料,又映現當時社會的日常景況,體現敦煌學的博大深蘊。最後的「1940年以來的敦煌藝術」藉由現當代創作展現敦煌藝術的現實活力,意圖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可見東西方交流互鑑的藝術表現,又可見傳統與現代碰撞融合的創作可能。
莫高窟第158窟(4 / 5比例複製) 中唐 720×1810×680cm
歲月更迭映照出展品的歷史底蘊以及一代代人堅持的敦煌,曾地處絲綢之路咽喉要地,自漢代以降即為商業流動的交匯處,同時也是宗教、種族和語言的知識交流站,一座盛衰消長的邊疆都城,歐亞地區的思想和文化兼存並行於此,經歷不同時期及複雜環境的碰撞,形成一種相容包涵的精神,融匯於莫高窟壁畫與藏經洞文獻中。根據唐碑文所記,前秦建元2年(366)一名稱樂僔的和尚從中原雲游至鳴沙山,忽見金光中千佛化現,應此感召而開鑿石窟參禪,隨之另一位法良和尚也來到此處,在禪窟旁又開鑿一石窟。此後,一連十個世紀,歷經十個朝代的建窟、塑像、繪畫而形成今日莫高窟宏大的石窟群,並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第45窟(整窟原大臨摹)(局部) 盛唐(650-755) 439×471×503cm
觀展的溫度與石窟的意蘊
寂靜幽謐的洞室默默陳述其盛衰榮辱,從一個溝通東西方的邊陲之地漂移到京城之地,敦煌這個藝術國度攜帶著它的語言、文化和歷史來到展場,就如帶著傳教的熱情遠遊,來此引領觀者在時空中旅行,也在自我的心靈中旅行。此次展覽特別展出即使去到敦煌也未必能參觀的洞窟,藉由完整復原洞窟內部的塑像、壁畫和陳設,呈現出莫高窟這個由建築、彩塑和壁畫組成的綜合藝術,邀請觀者近觀壁畫韻致和塑像神態,它們固有的形象觀照雖已非本色,卻以另類的色相躍動在觀者眼前,物換星移的視像以幾分靈氣、親切的溫暖,與觀者相互凝視。
段文傑臨摹 供養普薩 西夏 175×215cm 莫高窟第328窟
展出的複製壁畫皆為藝術家臨摹作品,他們應大漠深處的呼喚來到敦煌,帶著虔誠的心,借手中畫筆與千年前的畫師對話,從早期常書鴻和董希文等人保存式的臨摹,到段文傑、霍熙亮、歐陽琳、史葦湘、李其瓊、關友惠、萬庚育等藝術家有意識地研究其目的、風格和技法,形成具個人風格的臨摹式樣,不管是氣韻靈動的單幅壁畫,或者飽含豐富層次且饒富牆壁質感的整窟臨摹,這些複製壁畫展現創作生命力,也因此逐漸成為新的重要文物。展場動線依序從北朝、隋唐以及五代至元三個時期梳理石窟藝術的多元風貌,展現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特色與偏重題材。石窟壁畫主要將佛教義理和相關故事藉由通俗易懂的圖畫形式宣揚教化,涉及釋迦牟尼佛故事畫(含前世本生故事、成佛說法的佛傳故事以及相關的因緣故事)、經變畫(根據佛經主題思想描繪的圖畫)、眾神之像、供養人畫像以及裝飾圖案等。(全文閱讀571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