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鈴 聆聽記憶的複聲
赴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攻讀藝術學士,王淑鈴在1999年取得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碩士學位,曾於倫敦、紐約、馬德里、北京等地舉辦個展,作品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瑞士銀行、皮祖迪美術館、盧貝爾家族……等眾多海外知名機構、藏家收藏。儘管長期旅外,對家鄉的情感與土地的啟蒙一直潛藏於其創作思維與富個人特色的繪畫習慣中;指引畫筆的,既是在大地上作畫的赤子之心,亦是經歷紛紛人事、承載圓融哲思的靜觀詩心,在安靜思考的動向之中,她將具象情感打碎化為有機筆觸,聆聽畫面的平和與衝突,重構為無限延展、迴盪的藝術空間。
王淑鈴
問:學院體系的訓練如何影響妳的創作?
答:我的繪畫思維及創作脈絡,多是從大學時代建立起。大學時期,我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學習繪畫,學院鼓勵學生閱讀大量哲學書籍,培養學生在創作遭遇頻頸時,能重返思想原點,或於技法上回歸素描、隨手插圖,思索創作時真正想放進作品、通過作品傳達的訊息。有一學期,學院要求我們每週走進美術館看畫,並選擇一張大師作品臨摹,我選擇的是塞尚(Paul Cézanne)的作品〈浴者〉(The Bather)。起初塞尚觸動我的是一幅描繪蘋果的靜物作品,作品中,塞尚將後方物體畫得較大、前方之物畫得更小,我認為這種於具象畫面畫出抽象之感的空間處理觀念非常前衛。〈浴者〉同樣不是對浴者形體的直接描繪,而是透過色塊、線條與空間結構的對話,於平和中找尋不平和之感,這些思考對我日後創作有著深遠的啟發。 我也曾有一段協助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進行日常採購的時光。當時佛洛伊德年事已高,但他總在凌晨5點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即提筆作畫,畫到天明才吃早餐,天天如此。我從他身上看見藝術家的自律和對創作的執著。
地平線的回響—綠 油彩、壓克力、畫布 176× 146cm 2021–22
山的語言 油彩、壓克力、畫布 187x280c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