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La Maison
故鄉龍井
「家」收藏著一種愛,是生命一切感情的源頭,它包容了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印記在每一個人生命的體驗,形塑每個人一生的生命史。
老家客廳的右側牆壁上,一直掛著父親〈故鄉龍井〉這幅畫作,常見父親一手托著腮,一手握著茶杯,瞇著眼,凝視許久……。他在想祖母嗎?「好久沒回龍井了,今秋秋祭要準備好,別錯過了!」這份思念,一直到他百多歲年邁行動不便,眼力退化,還叨叨念著……。〈故鄉龍井〉是父親年少留學日本後期的作品……,他說:「在日本離鄉背井,又無法常回家,午夜夢迴,眼前就浮現出家鄉蒼鬱的老樹和母親撐傘出門的情景,媽媽雖在我12歲時就從我的生命中消逝了,但那背影卻永刻心中,她的早逝是我永遠的痛,而故鄉此景伴隨媽媽的愛永銘於心。」據說祖母手巧,手工藝要得,以草編織的作品,常拿出去賣,事後每每會買些特別的點心回家,爸爸說他們兄妹對這些額外的美味,特別期待,那是媽媽的愛,而「家」就因這些記憶,跟隨父親,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青田街、巴黎和我
台北市青田街5巷2號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生活了16年、度過童年和青少年的家,它收藏的是滿滿的「愛」、「溫馨」、「真誠」和「信心」,讓我永遠面向生命中的「真」、「善」、「美」的陽光面……。我的家是一座日式木造建築,四周環繞著綠意滿滿的花園,媽媽是超級「綠手指」,園中四季花香不斷,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那白色的梔子花,悠悠的清香似有似無,卻又環繞全身,是媽媽的香氣,閉上眼、靜下心就能看到、嗅到,一陣風香氣飛抵心田,歌聲伴琴聲,是我的搖籃曲──舒伯特的〈夜曲〉,也是媽媽最愛唱的歌,今日105歲的母親已中風失智,唯有每每我為她彈奏此首夜曲,她會睜開眼,看著琴音傳來的方向,我相信她聽見了,這是我們之間心琴的無形旋律,是「親密連結」的幸福感,而媽媽的手路菜更是全家聚在一起共同品嘗的珍貴感覺。走過人生大部分的旅程,愈發覺得全家一起用餐是種福氣,這個溫度持續了我的一生,是這種力量,讓我勇敢的走到今天,滿懷感恩。
16歲後,到巴黎,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我喜歡清晨步向學校的路上,空氣中飄散著清淡的咖啡香,整個城市好似沉浸在咖啡香中,尤其是冬天的早晨走在路上,呼吸都瞬間化為白霧,但陣陣的香氣,溫暖了我的心,我以熱忱走入我第二個家「巴黎」。知名作家海明威在《巴黎,不散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中曾寫下:「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一輩子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不散的饗宴……。」有幸在年少時前往巴黎,渡過了最精彩的年輕歲月,巴黎跟了我一輩子,我確認巴黎也是我的「家」,在那裡,我年輕、我熱情、我好奇、我學習,巴黎展開雙臂擁抱了我、滋潤了我的音樂,各種藝術提供我所需之資源,開發了我的熱情執著於追求藝術的真諦和人生的各種歷練及喜悅,一直到今天,我閉著眼就彷彿親臨現場。籠罩在咖啡香的美麗城市,那兒有不散的藝術文明饗宴,源源不斷滋養灌溉我的生命力,讓我對人生充滿正向的追求,我喜歡我的人生,感恩我的際遇,巴黎給了我對生命、對藝術無可救藥的「熱情」、「執著」和「勇氣」。我有兩個家,缺一不可,它們圓滿了我的人生,讓我自己覺得十分幸運和幸福。
心靈故鄉──台灣歷史博物館
就在台南市安南區,有一座迷你的歷史公園,完全符合時代普世價值的「綠環境」:公園左側有兩個優美的山湖:「忘憂湖」和「有情湖」,湖中散布著許多小小的草坪島,是生態濕地、是景觀、也是孕育許多生物的天地……,候鳥時時來訪,各種生物各取所需,安靜地棲息著。還有一座情侶、朋友們所喜愛,可散步的浪漫「牽手橋」。湖的四周綠意盎然,坐落右側的「蝴蝶復育區」,正述說著台灣蝴蝶從幼蟲、結蛹到羽化的生命歷程之實景展式……,這是一個融合台灣歷史和綠環境的小公園,而矗立中央的是一座兼具古典與現代的巍峨建築體,這裡關注了台灣歷史的人文與生態,是台灣人安身立命的心靈故鄉─—台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籌建源起於1992年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訪視「台灣省立博物館」時,有感於「保存台灣歷史文化資產,建構台灣人歷史記憶,奠基台灣史研究傳統,推廣台灣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指示省政府進行「省立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1999年,配合「精省」政策,組織改隸中央更名為「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年由我本身(時任行政院文建會主委)主持動土起造,2007年行政院核准正式成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開館啟用。這是一個以「台灣歷史」為軸心,結合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範疇,呈現台灣歷史及歷史觀的博物館,它的成立讓我們得以尋回自己說自己故事之權利。
來到博物館正門,迎接我們的是宏偉的「雲天廣場」,隨即映入眼簾的是由兩位著名藝術家陶亞倫、劉中興所創作的動力作品〈逐浪海上風,腳踏鯤鯓地〉。此公共藝術運用了船槳排列成一艘象徵船身的巨舟,藉由吹來之自然風,透過船槳的律動呈現我們的祖先渡海來台的場景,也象徵我們航向未來的期許……。廣場壯闊的浪景由前庭水域與潺潺流水所構成,由黑色的洗磨石子妝點階梯狀似水瀑之池壁,對比白色的浪花,象徵歷史所記載之險峻「黑水溝」,而蜿蜒曲折的渡海步道,引領我們向前傾斜往下而行,左右兩旁的水景,讓我們有置身海中之感,充分體會先民渡海的艱難歷程……,而於左側出現的「雲天廣場水舞台」,代表先民們來台的第一印象,鯤鯓(即沙洲之意),抬頭望天,呈現的是一大片以太陽能面板所創作的光電牆「雲牆」,詮釋著歷險過程中抬頭望藍天,眼前豁然開朗,對台灣、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走過雲牆,看見建築主體,它的建築擷取了原住民杆欄式之架構,石板屋、傳統木構架式及閩式合院紅磚建築之語彙,在這硬體的建築,傳遞了細膩的台灣建築特色,融合營造各式的台灣建築空間,一種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氛圍。
進入主場館內,請上四樓高眺整個展示廳,它有別於一般博物館,是一個挑高、寬廣、一體成形的空間,這是建築師簡學義為了突顯杆欄式建築主從空間之關係,利用基柱將空間挑高至2、3、4樓層,並利用結構轉換方式,確保空間使用的自由度,達到通風防潮的氣候調節效果,亦體現台灣氣候之特別建築風格,它的設計呼應台灣自然環境的原貌,創造建築與環境相互融合的共生關係,也彰顯台灣現有綠建築的現代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我們一個氣勢磅礡的視野,能立即沉浸歷史……,置身其中,深切體驗。
展廳的展覽內容採用多元詮釋的歷史觀,以歷史時間軸序列,透過幾個單元的設計,穿越割裂的統治政權,表現台灣的歷史場景;首先是由台灣的史前史「早期的居民」登場;接著是16世紀來島上的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漢人等,與島上原住民所激盪出的「異文化」,此單元藉著一組四面的大型螢幕作為小劇場,呈現出這些人的互動情景;下一單元「唐山過台灣」則透過一艘「紅頭船」載滿船員和偷渡客來台,重現了台灣被納入清帝國版圖,閩粵居民渡海來台的故事,這些漢人來台後遇到原住民也產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這麼多移民來到台灣後,在台灣各地區因地理環境、人群差異形成不同發展,而成就了「地域社會文化多元化」之現象,在此單元以真人比例的藝陣隊伍呈現連結,象徵著不分時地,宗教信仰始終連繫著這片土地與人民;接著是馬關條約後日本統治下的「鉅變與新文化」、二戰後台灣「邁向多元民主社會」及「展望新世紀的內容」……。總共八個單元,各個單元均以大型造景呈現出歷史的臨場感。展場氣勢磅礡、一氣呵成,由入口到出口,完整地讓我們沉浸在歷史的氛圍,這種氛圍叫做「多元」、「融合」……。其中媽祖出巡、報馬仔傳神的現場感,以及聳立於展間代表原住民的「刺桐」、漢族的「榕樹」以及日本的「紅檜」三棵樹,傳神地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時代。經過了有系統的環境、建築、多元內容的洗禮,確實印證了台史博是我們大家心靈的故鄉,也就是我們心靈的「家」。
品牌
「家」是孕育一個人人格特質的所在,它的溫暖來自與親人的互動和記憶。陳慧坤教授的〈故鄉龍井〉跟隨他一輩子,因為那種「家」的能量,給予他經營人生的力量。人不論走多遠、爬多高,最終都有一個回家的渴望,回到兒時的家,回到原點,回到兒時的情景。唯有老家可以讓我們凝望過往,領悟一生,再次凝聚,找到自我。在人生不得不老去的時候,老家本身就是一座城堡,那兒是最終、最好的歸處,畫家在年輕時想家,在年老時也想回家……。
而我的青田老家,和第二故鄉巴黎,分別給了我不同的生命力,而「家」所提供給我,培育並印記了我各自不同的七感領會,我回味、我琢磨、我去蕪存菁、我從細膩的精緻核心價值上尋求再創……,讓我的生命無限精彩,我的一生,就如同不斷地在經營一個品牌。
而台灣歷史博物館由四周環境生態,硬體建築的台灣世代語彙,國際現代語彙,到多元文化的呈現,它的主軸精神與彰顯「融合」的核心價值,因「融合」而能包容、整合、不斷出發,不僅具宏觀的思維架構,更具微觀紮實的執行力,建構出台灣品牌。品牌是種態度,是種有機的精神象徵,它因累積多元的精緻成果而得以成就。「家」對個人、社會或國家,是核心價值、基本態度的基石,而對「家」的想望與呵護,更讓生命得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