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如畫的日常
李梅樹筆下的時尚女性肖像
我曾在《臺灣美術史》一書中指出,台灣美術史的發展具有「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之特質。所謂「游動之間的主體性」乃是強調對於藝術史的思考,須回到畫家本身對於其所處歷史世界的回應。如此一來,便能更貼切地掌握畫家如何形塑其筆下的藝術世界。本文將以李梅樹所描繪的女子肖像,分析他如何精心地描繪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女性,進而透過他所熟悉的人物與對時尚的再現,實踐其藝術創作的主體性。
畢業自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20年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的李梅樹,1929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就讀;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明訂學生的畢業製作,須以「自畫像」為題。因此,自畫像的意義,實具有畫家如何透過自我形象的呈現,描繪出自己的藝術家身分及認同。我們可以看到1930年代李梅樹的〈自畫像〉,即已展現出他對時尚的興趣。畫中他戴著寬沿的紳士帽、穿著西裝、繫著一條藍白條紋相間的圍巾,整幅畫作以暗褐色為主,光源集中在畫家右半邊的臉部。如此戲劇性的光源處理,令人想起17世紀的荷蘭畫家林布蘭特。而林布蘭特為數頗眾的自畫像作品,也是促成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重視自畫像的關鍵所在。
日治時期,不論是台灣或日本的重要美術展覽會中,經常可見李梅樹的人物畫作,其中又以描繪女性的作品為大宗。這些作品中,呈現出畫家對於女性日常生活如編織、勞動、休憩等時刻的寫實紀錄。如〈織物〉、〈切蕃薯之女〉、〈小憩之女〉、〈看畫冊的少女〉、〈睡覺的女人〉、〈溫室(賞花)〉、〈秋實〉、〈麗日〉、〈黃昏〉等作;而畫作的背景,又多以居家生活與台灣的鄉野景致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時,多數畫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出現戰爭動員時所穿著的服裝,李梅樹畫中的女性,仍穿著方便行動的洋服,進行勞動。尤其是第五回府展〈麗日〉中工作的女子,甚至穿著領口有蕾絲裝飾的襯衫。
李梅樹 麗日 1942 油彩畫布 91×116.5cm 李梅樹紀念館藏
李梅樹 看畫冊的少女 1936 油彩畫布 162×130cm 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圖版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1934年以後李梅樹開始投入地方公職,並於1947年起主持三峽祖師廟的重建工作。此後,他筆下的人物畫也以女性的視角,記錄了台灣社會轉型之後家居與城巿的景觀,以及年輕女性對服裝的流行品味。李梅樹曾提到周遭友人親切的形象,是「推動著他揮舞彩筆,把自己所衷心喜愛的一切事務,展現在畫面上」的動力。
因此,李梅樹畫中的人物也多以友人與家人為主。羊文漪在《婦女之美:李梅樹逝世十週年紀念展》一書中,即已指出畫中女性的身分為何。例如1950年〈露台〉一作,即以三峽警防團周永春的大女兒一人分飾兩角所繪。兩名女子分別穿著冷、暖色調的洋裝,一站一坐,女子腳邊還有三隻貓或趴或坐,其後則以鄉野與山脈為背景,此作或為三峽家居生活的寫照。(全文閱讀573期藝術家雜誌)
【2月專輯│李梅樹:真實之美】